神靈廟·東鎮廟
東鎮沂山(山東)、西鎮吳山(陜西)、中鎮天柱山(安徽)、南鎮會稽山(浙江)、北鎮醫巫閭山(遼寧),自古以來被稱為神州大地的五鎮名山。我國歷朝歷代帝王大都要在五鎮立祠建廟,封禪祭祀。
泰山為五岳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沂山是沂蒙山的主脈,其主峰玉皇頂,位于臨朐東南50公里處,海拔1031米,史稱東泰山。沂山山勢險峻,挺立魯中,是古代軍事要沖。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曾依山勢修筑長城,設置關塞。東側的穆陵關,西側的銅陵關,均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勢。漢武帝對沂山封號致祭,此后歷代都在此設關,并在此地樹碑、建廟;不少文人墨客曾來此游覽,題寫了不少詩歌和詞句。沂山主峰東側的法云寺相傳建于東漢,古寺以東四五里處的百丈瀑布美妙而神奇。崖北建有呂祖洞,對面石壁上鐫有“海峁”兩個大字。
沂山東麓有東鎮廟,建于宋初。碑石遍布廟院內外,矗立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
沂山諸峰之中數“雙崮”最為險要。它是“獅子崮”和“歪頭崮”的合稱。“歪頭崮”三面懸崖,唯南側有一小徑可盤旋而上。中途石壁上刻有清同治年間的四個隸書大字“人世蓬萊”。峰頂有古廟名“碧霞宮”,相傳是祭祀泰山老母處。宮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池東有一巨石探出絕壁,可觀東海日出。廟之模式格局,為中國傳統的院落形式。四面圍墻成院,其間再以甬路、花墻相隔,分為東、中、西三院落。主體建筑建于中院,前為拱形牌坊式山門,正門高出,門上石匾額,上鐫“東鎮廟”三個大字。左右偏門略低,三門封頂俱為綠琉璃。進為拱券山門一間,頂亦系碧瓦。山門東西,各有將軍殿兩間,又名“神君殿”。殿后,東側鐘樓,西側鼓樓,二樓均為亭閣式。再進為“御香亭”。亭前后臺階左右各立名人碑刻。“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稱大殿,為東鎮廟的主體建筑。廊臺四面,石欄整齊玲瓏,封頂碧瓦,檐角凌空飛出。整個大殿造型、風格、彩繪,與北京故宮殿宇相似。殿前祭臺,鎖釘欄板結構,料以青石,設計匠心獨具。臺之左有乾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西院公館,館門上有“萬山深處”四字匾額。字大徑尺,行書體,奇古渾樸,遒勁秀麗。館內有“凈風軒”三楹。中間卷廈,廈前額曰“一塵不染”。東院公館,其規制大小、建造用料、砌筑工藝等均不及西院。東、中、西三院,計有廟殿神堂、樓亭廊廡、道房齋舍等一百七十余楹,是古代青州境內最大的山廟。
上一篇:神靈廟·七曲山大廟
下一篇:神靈廟·中衛高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