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佛道耗費無度
宋代經濟有過繁榮發達的上升時期,也有過財政困竭,羅掘俱窮的不景氣階段。其中、官員多、兵員多、僧侶多等所謂“三多”現象,造成了龐大的財政支出,是出現國用不足的重要原因,宋代帝王提供佛道,導致耗費無度,便是一例。
北宋時歷代帝王,大多提倡佛道,宋太祖建國后,即采取保護佛教政策,以爭取南方地主階級的支持。太宗時,更在峨嵋、天臺等處,修建寺廟,京師開封并專設譯經院,與道教并重,以是僧徒日多,由初時6萬8千增加到24萬人,到真宗時全國僧徒達40萬,尼姑6萬多,依靠佛寺道觀為生者還不在其內,據度支判官宋祁所說,除已受戒的僧道外,此類人員如遣返為民就有50余萬人。可見當時包括已受戒的僧道在內當在百萬之數。除了社會上存在大量冗食之徒外,不少帝王還借神道為名,大肆揮霍浪費。如澶淵之盟后,以為求得了“太平”,真宗和佞臣王欽若等即以偽造天書,舉行封禪,用以炫耀天子之威,一次封禪就耗費8萬余萬貫,還奉“天書”出潼關,祭祀汾陽,又耗費1百20萬貫。在京都造玉清昭應宮,鑄神像,安置天書,迫使大批民工夜以繼日,花了七年時間修成這座神宮,共有宮觀房屋達三千六百多間,金碧宏麗,耗費更為巨大。到了仁宗時,除崇奉佛道外,還大力尊儒,為此大搞明堂享禮,一次祭禮耗費就達一千二百萬貫。當時京師一地收入金帛一千九百五十萬,支出達二千一百八十五萬,主要即用于郊禮耗費。因此,宋祁上疏建議:(1)停止毫無意義的道場齋蘸;(2)罷去京師寺觀,制止營造祠廟;(3)除已受戒的僧道外,其余統遣返為民。遺憾的是,宋祁的建議,并未付諸實施。
北宋帝王對佛教和道教采取提倡與保護政策,以爭取南方地主階級的支持。這個案例為我們提供一條啟示:封建統治集團,為了尋找新的支撐力量,總是不惜巨額支出把宗教政策作為鞏固封建秩序的工具。但是,事與愿違,由于財力耗費過多,反而動搖了統治階級的特質基礎。其結果是陷于矛盾墜入深淵不能自拔。
上一篇:北宋書院的興盛與衰落
下一篇:北宋教官選派與教育改革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