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司馬遷墓祠·太史公歸葬處
韓城是西漢偉大的思想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故里,司馬遷自己說“遷生龍門”,龍門寨即今韓城嵬東鄉(xiāng)高村。
司馬遷墓和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芝水繞山而過。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在此得到過靈芝草,故改名芝水。這里西望司馬遷故里,東對黃河,境界開闊,氣勢雄渾,與司馬遷的高尚人品和節(jié)操非常相襯。墓呈圓錐形,高約3米,外砌青磚,青磚上刻有八卦圖,故又稱八卦墓。司馬遷祠、墓的始建年代已無考,從《水經注》所記來看,最遲晉之前就有司馬遷廟。1957年,祠、墓重修,竣工后郭沫若題詩云:“龍門有奇秀,鐘毓入中龍,學識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yè)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司馬遷忌日之謎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是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在故鄉(xiāng)韓城生活了十九年后,隨父離開故鄉(xiāng),二十歲時遵父命開始壯游江淮,收集歷史軼聞,考察名勝古跡。回長安后,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開始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史記》。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與唐都、鄧平、洛下閎等共訂太初歷。改歷完成后,司馬遷年四十二歲,開始了《史記》的著述工作。
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問罪,被處以腐刑。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出獄后任中書令,含恨忍辱發(fā)憤著書。征和二年(前91),在他五十五歲時,終于完成了《史記》的初稿。《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后來才稱《史記》。《史記》是我國最早一部通史,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史記》還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魯迅盛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最后完成《史記》之前,已厄運纏身,朝不保夕,那么《史記》是如何得以傳布于世的呢?相傳司馬遷完成《史記》后,擔心厄運會隨時降臨,只留下女兒司馬文英抄的副本,將他親筆所書的《史記》正本交給女兒運到華陰女兒夫家楊家,藏在華山腳下。司馬遷死后,由于司馬文英勸其夫楊敞擁立宣帝有功,楊家受到宣帝信任。《太史公書》公布于世之前,司馬文英就暗中讓其子楊惲誦讀《太史公書》。楊惲在其母的教導下,上書漢宣帝,漢宣帝削去幾篇后,將《太史公書》公布于世。
陜西韓城司馬遷祠
司馬遷死于何時,歷來都是一個謎。據東漢衛(wèi)宏《漢舊儀注》中透露的情況,可能是酷吏從獄中的任安身上搜到了司馬遷充滿怨言和憤恨的信(即《報任安書》),再次觸怒漢武帝,便將司馬遷“下獄”處死。后世一般都以此為據,沿襲而為定論。
但是,韓城民間卻相傳,獄吏從任安身上搶到司馬遷的信,報告給漢武帝。漢武帝派人假傳進宮議事,晚上夜深人靜時將司馬遷騙出家門,推入渭水。司馬遷落水后并沒有死,被船夫救起后上華山出家當了道士。后來他的外孫楊惲在華山聽他講“黃老”之學,認識了他。有一天,他登楊府拜訪楊惲,聽說《史記》已公布于世,高興過度,氣絕身亡。惲母司馬文英扶起老道欲救人時,發(fā)現喉部的黑痣,認出是她父親司馬遷。在給他換衣服時,發(fā)現懷內有一塊手帕,上面寫著“太史公司馬遷被害落水,船夫搭救后上山修道”。楊家思來想去,害怕有什么不測,便沒有發(fā)喪,將太史的尸體運回韓城,悄悄地安葬。自然,這只是一種傳說而已。
司馬后裔今何在
離芝川鎮(zhèn)不遠的嵬東鄉(xiāng)的徐村居民自稱他們是司馬遷之后。他們原住在高村(即司馬遷故里龍門寨),在一次大地震后,房屋震毀,便搬居徐村。但他們卻不姓司馬,而是姓“馮”或“同”。
據說司馬遷因李陵案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和司馬觀因怕受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xiāng)里。大兒子取司馬的馬字,加兩點,姓“馮”;小兒子取司馬的司,加一豎,姓“同”。該村兩姓人家,相互之間一直是按同族對待,同祭一祖,互不通婚。另一種說法是,西漢末年,為避王莽軍之亂而改姓。徐村有一通勒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的石碑上說:“維茲同族,世傳司馬。……因避莽亂,隱居嵩陽。微為長門嫡孫,改姓同氏,返歸故里,徙居徐村。”此言或可為證。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大理·天然圖畫大理石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太湖·太湖佳絕在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