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白馬寺·中國最早的寺廟
白馬寺在洛陽市以東20里,位于漢代洛陽故城雍門西3里。該寺創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因而被后世佛教徒們尊為“釋源”。
白馬馱經開釋源
傳說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光閃閃的巨人在皇宮上空飛行,于是召集眾臣圓夢。傅毅說:“周昭王二十四年大地震動,河海泛濫。夜空中有五色光華,把大地照得像白天一樣。太史蘇由占卜之后說這是有大圣人在西方誕生。這位圣人降生是為了救苦救難,他所倡導的教義要過一千年才能傳入我中華大國。如今距那時正好一千年,陛下夢見的金色巨人就是當年降生在西方天竺國的大圣人,尊號是‘佛’。這是佛法將傳入中原的征兆。”漢明帝立即派蔡愔、秦景等十二人去西方尋求佛法。他們歷盡艱辛,到了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見正在那里傳播佛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于是便邀請二高僧到中華傳法,二高僧欣然應允。蔡愔等人抄錄了一份《四十二章經》,便陪二位高僧回國。當時沒有紙,全抄在竹簡上,就用一匹白馬把這些竹簡馱了回來。漢明帝大喜,下令在洛陽建造了一所寺院。為了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河南洛陽白馬寺
釋道斗法焚經臺
佛教傳入我國后,引起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信徒們的抵抗。據《法本內傳》云,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即白馬寺創建后的第三年,道士諸善信、費叔才等會集全國各地道士六百九十余人聯名上奏漢明帝,要與攝摩騰、竺法蘭一比高下,以求驅逐佛教。明帝率文武百官親臨現場,觀看佛道雙方辯論。一番激烈的舌戰下來,道士們輸了。諸善信、費叔才又要求焚經,以比較雙方教義的真偽。于是,道教經典法寶與佛教經典舍利各置一壇,火起處,道教經典化為灰燼,隨風而去;佛教經典與舍利則在火光中光芒萬丈,同時天樂震響,百花亂墜。道教徒大敗,費叔才當場氣絕身亡。唐人有詩詠嘆道:“青牛漫說函谷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筑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士灰?!边@次斗法,就發生在白馬寺南不到半里的地方,迄今仍矗立著兩座方形夯筑土臺,上刻“東漢釋道焚經臺”七字,是德浩和尚1936年所立。焚經臺上土色褐紅,傳說即是當年那場烈火燒的。至于佛經為何不怕烈焰,則說是攝摩騰與竺法蘭事先把經文謄寫在金箔上了,所以烈火之中不但不壞,反而金光閃耀。
漢明帝安置攝摩騰與竺法蘭二高僧住在白馬寺內清涼臺上翻譯佛經。二高僧譯經不倦,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死后遂葬于白馬寺內。今該寺山門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墓,即他們的安息之所。
佛教講求普救眾生,二高僧宣傳教義,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重要一頁。傳說北宋淳化年間,天下大旱,宋太宗趙光義派人打開二高僧之墓以求雨。墓門開啟處,但見二高僧面目如生,親切如常。蒼天隨即普降甘霖。
齊云塔與金蛤蟆
在白馬寺東南不遠有座高出地面的小院,院中屹立著一座24米高的磚塔。塔形四方,密檐十三層,此即齊云塔。該塔創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度龑氂洝吩?,當時此地忽有土丘隆起,時有光芒。漢明帝詢問攝摩騰其中原委,攝摩騰說天竺國阿育王葬釋迦牟尼舍利于天下,共四萬八千處,此為其一也。明帝命人在土丘上建塔九層,高500尺,名齊云塔,又稱“釋迦舍利塔”。該塔屢有興廢,今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當地民謠稱贊此塔:“洛陽有座齊云塔,離天只有一丈八。”傳說這里原是個清水潭,被一只蛤蟆精占據,每年都要發一次大水,禍害百姓。有一游方僧人路過,正遇蛤蟆精興風作浪,便拋出金鐲子,把它打翻在地。蛤蟆向僧人求饒,僧人命它造一座寶塔贖罪。從此蛤蟆精苦干十三年,建成了齊云寶塔,并住在塔里,看護寶塔。后來,它終于變成了金蛤蟆。為了贖罪,每逢干旱時,就叫個不停,使甘霖普降。所以,站在塔前20米擊掌,金蛤蟆就會發出“哇哇哇”的應聲。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東湖·東湖美景萬柳堤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索溪峪·二千峰外八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