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麥積山石窟·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石窟位于天水縣麥積鄉南的麥積山。麥積山系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一座孤峰,形似麥垛,故名。“麥積煙雨”為秦州古十景之首。石窟即鑿于山南的崖壁上,遠望如蜂房,層層相疊。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初名無憂寺,十六國時改稱名巖寺,唐為應乾寺,宋代改名瑞應寺。瑞應寺的得名與一起血跡斑斑的靈芝事件有關。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一采藥人在麥積山絕頂發現三十八棵靈芝。靈芝在古代被認為是“山川云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的神物,有“起死回生”之功,與“麒麟”、“鳳凰”等“祥獸”、“靈禽”一樣,是“圣上賢能”、“國家吉祥”的象征。當時的秦州經略陶龍圖連夜起草奏章,并派應乾寺和尚敬獻靈芝到京。宋徽宗非常高興,賜應乾寺改名瑞應寺,封給寺院沃土50余頃。瑞應寺的和尚得到皇帝封賞后,變得驕縱蠻橫起來,激起了當地農民的反抗。嘉定元年,憤怒的農民沖進寺院,砸鐘鍋各一口,收回土地,使得瑞應寺和尚數年逃外化緣求食。后來反抗的農民被官府鎮壓。麥積山上有一塊嘉定十七年(1124)所立的“四川制置使司給田公據碑”即記此事。
麥積山石窟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齊名。現存窟龕一百九十四個,內有精美石雕、泥塑七千多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質不宜雕刻,故造像多為泥塑。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于十六國后秦時期開始營造的,一直到清代各個朝代都有增建,系統地反映了各代泥塑藝術作品的特點、風格、淵源關系及其演變發展過程。
麥積山高150余米,龕窟大都開鑿于20至30米乃至70到80米高的懸崖峭壁之間,其驚險陡峭居我國現存石窟之首。當年開鑿時,先堆積木材為臺,由上往下開鑿,營造一層,木材拆掉一層,得以鑿成。至今當地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民謠。龕窟間有十二層棧道凌空相連,稱為“十二龕架”。麥積山原為一個整體,唐開元二十二年(734)的一次大地震,使得中部崖壁震塌,窟群被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崖現有五十四個洞窟,以涅槃窟、千佛廊及散花樓上七佛閣最著名。散花樓上七佛閣在東崖各窟中最為壯麗,是一座七間八柱的巨型殿堂,位于距地面50米處的崖壁上,是北周時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所造,設計巧妙,雕鑿精致。相傳上七佛閣修好后,釋迦牟尼在此現身說法。住在這里的二十八位飛天仙女為測試眾信徒的誠意,從空中向坐在地上的眾徒散花,花瓣落在誰的身上,就表明他凡心未退,結果沒有一瓣落在眾徒身上。因此,這窟佛閣名叫散花樓,直到現在,從“上七佛閣”散下花來,花瓣仍不會落地。與上七佛閣緊連的五號窟,名牛兒堂,為東崖最高洞窟,堂里有一尊雙腳踩在一只“金蹄銀角”的牛犢身上的威武天王。相傳這尊天王像本在窟東頭的踏墊上。這頭臥牛是頭神牛,它動一動,就會地動山搖,吼一聲就會引起地震。有一天,這頭牛犢伸脖聳肩,想要站起來,天王縱身跳過去,雙腳踏在神牛的脊背上,此后牛犢便再沒動過。
西崖有一百四十個洞窟,以萬佛堂和天堂洞最為有名。萬佛堂開鑿于北魏晚期,重修于五代、宋、元,是麥積山石窟造像最多、最豐富的一窟。天堂洞位于西崖最高處東端,棧道頂點,是麥積山規模最大的洞窟之一。窟內系建于北魏晚期的大型石刻造像,造型優美,雄渾有力。麥積山頂還有高9.4公尺的舍利塔,隋文帝仁壽二年,在全國敕葬“神尼舍利”,秦州使將舍利葬于此。
麥積山石窟雕塑人物充滿生活氣息,精美絕倫,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鎮江·東南鎖鑰雄鎮大江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東湖·東湖美景萬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