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同心·西北小廣州古城塞外風
同心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同心舊城規模不大,位于清真大寺下的河灣里,清水河從城中穿過,故有“半個城”之稱。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境內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尤其在寧夏南部山區的穆斯林中影響較大。本世紀六十年代同心縣城才遷移到包蘭公路線上。由于交通便利,加上回民歷來就有經商的傳統,同心很快發展成為西北聞名的商業中心。大街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點,風味小吃、名優產品、現代裝飾等等,應有盡有。同心是西北土特產的集中地,尤以發菜、龍骨、甘草、二毛皮為主。發菜、甘草、二毛皮與枸杞、賀蘭石并稱為寧夏“五寶”。這里的發菜市場居全國之冠。發菜與海參、魚肚、燕窩、魷魚、猴頭、魚翅、熊掌并稱“美味八珍”,屬于一種原始的低等藻類,生長在我國北部的平灘荒漠、低山小丘,縷縷青絲相互交織,形如婦女頭發,故名。蒙古族牧民稱之為“嘎吉力烏蘇”,意為“土地的頭發”。發菜營養豐富,又諧音“發財”,象征吉祥發財,因此備受人們青睞。在東南亞、港澳華僑中尤受歡迎。相傳唐代巨商王元寶常食發菜,后來發了大財,眾人便紛紛效仿,于是發菜身價倍增。同心的商人行跡遍布全國,有的甚至遠達埃及。正是這些精明而辛勤的商人使同心獲得了“小廣州”的美稱。
同心境內大羅山東麓的韋州鄉是兩座古城的所在地,一座是西夏古城,一座是明代慶王府。現在韋州仍保存有不少古跡。
在韋州古城東南角和西北角有兩座遙相呼應的佛塔:康濟寺塔和喇嘛式墓塔。康濟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系1061年西夏王元昊在韋州筑城修寺時所筑。洪武辛未年(1391),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受封到韋州當慶王時,看到西夏古城里的康濟禪寺只剩下座孤零零的塔,捐資興修了一座“千佛殿”。不久,寺里的和尚又募捐重修塔身。康濟寺塔四周八角上懸掛有風鈴,每當微風吹來,鈴聲叮當作響,此景名曰“金頂塔身銅鈴響”。相傳這鈴聲是從天而降的仙女想念她的姐妹而發出的哀鳴聲。天上三姐妹因羨慕人間生活,來到人間,一個落在靈武,一個沉入黃河,一個化為康濟寺塔。化為康濟寺塔的仙女因忍受不了孤獨而思念姐妹,常常發出嗚咽之聲。喇嘛式墓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教風格的磚塔,外表抹白灰,又稱“白塔”,塔頂磚砌作密檐十三層,是“十三天”相輪的一種變體作法。從建塔所用磚與明城墻相同來看,當為明代所建。在距韋州古城40余里的大羅山東麓坐落有明代王陵區,埋葬著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及其后代子孫。陵區最北端為朱旃墓,墓內遺物于早年被盜一空。1967年出土“大明慶靖王壙志”一盒。據說這里原有古墓七十二座,現大多數被盜墓和挖磚蓋房者所毀。僅存王陵和陪葬墓三十余座,也大多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陵墓全部坐西朝東,位于兩條水溝的交匯處,陵臺左右二溝環繞,在風水上象征“二龍戲珠”。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香山·裊裊香爐煙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西寧·西寧古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