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十八先生墓·毅骨不歸伴清流
十八先生墓在安龍縣城西北天榜山下馬場壩旁,里面埋葬著南明永歷小朝廷東閣大學(xué)士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和內(nèi)官。
明末,清兵入關(guān),先后扼殺李自成大順政權(quán)及明朝江南諸王建立的四個政權(quán)。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十月,桂王朱由榔即帝位于肇慶,次年一月改元永歷。在清軍的強(qiáng)大攻勢下,永歷帝東逃西竄,顛沛流離于粵、桂、湘、黔四省。其時,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大西軍首領(lǐng)張獻(xiàn)忠已犧牲,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率領(lǐng)向貴州、云南挺進(jìn)。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二月,孫可望、李定國派人將永歷帝從廣西接到貴州安隆(今安龍)。幾年后,居貴陽的孫可望野心勃勃,專橫跋扈,在貴陽大修宮殿,準(zhǔn)備建立自己的“后明”。朱由榔便與大臣決定召出征廣西的李定國入衛(wèi),密下一敕與李定國,“述可望潛逼狀”。不料泄密,孫可望遣心腹鄭國械捕大學(xué)士吳貞毓、兵科給事張鐫、翰林院檢討蔣乾昌、李元開、吏部都給事徐極、大理寺少卿楊鐘、太仆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縯、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頎、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斗墟、易士佳、司禮太監(jiān)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誣以“盜寶矯詔,欺君害良”,處以極刑。據(jù)《興義府志》、《安龍紀(jì)事》、《滇云歷年傳》等史書記載,臨刑時,諸人均無戚容,能詩者各賦絕命詩見志,從容就義。“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涕嘆息”。十八人遇難后,遺骸合葬于北關(guān)馬場。永歷十年(1656)正月,李定國從廣西至安龍,為十八人壘墓。永歷十二年(1658),朱由榔由昆明遣使赴安龍,為十八人樹碑,親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鐫于碑上。后經(jīng)多次擴(kuò)建,先后建成石碑坊、十八先生祠、多節(jié)亭、虛舟等。
“十八先生”在歷史上的作用如何,史家有爭議。但他們臨難不茍、從容赴義的氣節(jié),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他們所寫的一些絕命詩,也洋溢著凜然正氣,悲壯感人。例如,吳貞毓詩曰:“九世承恩愧未酬,憂時惆悵乏良謀。躬逢多難惟依漢,夢繞高堂亦報劉。忠孝兩窮嗟百折,匡扶有愿賴同儔。擊奸未遂身先死,留取丹心報國籌。”蔣乾昌詩曰:“天地神明不可欺,此心未許泛常知。奸臣禍國由來慘,志士成仁自古悲。十載辛勤惟報國,孤忠百折只憂時。我今從此歸天去,化作山河壯帝畿。”李頎詩曰:“憂憤呼天灑酒卮,六年辛苦戀王畿。生前只為忠奸辯,死后何知仆立碑。報國癡心容易死,還家春夢不須期。汨羅江上遇人舊,自愧無能賦楚辭。”
數(shù)百年來,這個墓地一直激發(fā)著文人墨客的思古幽情。吳中蕃《十八先生墓》詩寫道:“崎嶇萬里欲何求?一死難言事便休。毅骨不歸埋遠(yuǎn)島,忠名猶在勝清流。誰從衣帶收遺句?我向荊榛識故丘。擬禁采樵雖未得,且留幾字待千秋。”墓地“多節(jié)亭”后面的崖壁上還有不少摩崖題刻,其中有于右任的“天地同流”、李烈鈞的“瀛洲勝境”和居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仁在,所以義盡”。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滄州之旅·滄州·武術(shù)之鄉(xiāng)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毗盧寺·毗盧降龍壁畫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