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紫禁城不同于西苑、頤和園、圓明園等離宮別苑,乃是皇帝行使政治權力的中心,也是日常居住、生活的正式宮殿,它是皇權的象征。
宮殿之海
紫禁城內共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是一座宮殿的海洋。它的建筑主要包括有外朝、內廷和三個花園。
外朝指前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以及兩翼的文華殿、武英殿。太和殿即金鑾寶殿,是紫禁城內最重要的建筑、皇權的象征,皇帝在這里發號施令,舉行慶典。對皇帝來說最重要的登極大典即在此舉行。另外,每逢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和每年的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的生日),皇帝都要在這里坐朝,接受百官朝賀;另外,頒發詔書、公布進士黃榜、派大將出征,也都要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儀式。太和殿北面即中和殿。中和殿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是一座榮典殿堂,所有的皇封誥命都在這里頒發,欽天監也在此承旨頒發歷書;皇帝去太和殿前,在此小憩,或舉行受賀儀式的演習。緊接中和殿的保和殿,是清廷于除夕和正月十五舉行宴會的地方,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殿試也在這里舉行。文華殿明初為太子書齋,嘉靖年間成為皇帝召見翰林學士,舉行經筵講學典禮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齋居,與大臣議政的地方。
內廷主要由后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外東路、外西路組成,是明清兩代帝后妃嬪們居住的宮殿。《禮記》以三夫人所居之宮稱三宮,后來用以稱皇帝、皇后、太后所居之宮為三宮。乾清宮是中軸線上排列的第四座宮殿,在中國古代的觀念里,乾為陽,坤為陰,因此,在明代,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也是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代雍正皇帝移居西六宮的養心殿后,也還經常在這里選派官吏,批閱奏文,召見臣仆、外藩。乾清宮最為人知的是高懸在中央的“正大光明”匾額,乃清世祖順治的手筆。雍正改公開建儲制為秘密建儲后,匾額后面成了存放建儲秘詔的地方。緊接乾清宮的交泰殿是千秋節(皇后生日)皇后接受朝賀的地方,清乾隆以后,把代表皇權的二十五顆寶璽存放在這里。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后的寢宮,到了清代,成了薩滿教祭神的場所,里面供奉的神像除薩滿神外,還有關公和灶王爺。西暖閣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的婚禮均在這里舉行,住滿三天后再回各自的寢宮。東六宮包括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和景陽宮,通稱內東路,明代這里是東宮貴妃的居處。西六宮包括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啟祥宮、長春宮和咸福宮,明代這里是西宮貴妃的居處。這里比較重要的是養心殿,清雍正以后的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進行日常的政務活動。1861年以后,西太后曾在此“垂簾聽政”,1911年清王朝的退位詔也是在這里宣布的。外東路的皇極殿及其附屬的養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是乾隆為自己做滿六十年皇帝退位做太上皇而精心準備的,原名寧壽宮。1796年,他曾在此舉行千叟宴,邀請六十歲以上的官員參加。外西路包括慈寧宮、壽安宮、壽康宮和雨花閣、英華殿等建筑,專供老太后、老太妃等老寡婦居住,因此,這里的佛殿經堂建筑最為講究,用以消磨她們寂寞的時光,并修好“來世”。
紫禁城內共有三座花園,供帝后妃嬪們娛樂游賞。一為中軸線北部的御花園,是一座宮廷式花園;一為景色秀麗清雅的寧壽宮花園,因其許多建筑都是由乾隆親自命名的,因此也叫“乾隆花園”;還有一座慈寧宮花園,主要建筑用以供佛藏經。
非壯麗無以重威
為渲染帝位的至尊,權力的至高無上,紫禁城在建筑上采取各種手段,以顯示其威嚴。漢高祖的丞相蕭何就曾說過:“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也就是皇帝營造宮殿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居住和美觀,更重要的是以其非同一般的壯麗,來顯示其威嚴。唐代詩人駱賓王就曾寫過這樣兩句詩:“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李時勉也曾說“顧壯麗其若此,非燕逸而娛情”,而是“開九重之深宮,受萬邦之朝賀”,是要“展黃儀而朝諸侯,遵先軌而布仁政者也”,即皇宮的建筑目的有三個方面:受朝賀、展皇儀和朝諸侯,也就是舉行慶典接受百官朝賀、展示皇家威儀和號令百官諸侯從而統治全國。
紫禁城的整體規劃分中、東、西三路,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縱貫南北的中路軸線,在整體布局上,按照《周禮·考工記》前朝后寢的要求,這條軸線上排列了六座最重要的宮殿。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開始到乾清門,這一組大型宮殿群落是外朝部分,皇帝在太和殿坐朝執政,舉行慶典,因此這部分宮殿以其規模的宏大壯麗為其顯著特色。建筑上,隨著空間和形體、時間的變換,由南向北,在太和殿形成高潮。據《禮記》的記載,天子宮室五重門。明清皇城從大明(清)門、承天(天安)門、端門、午門到太和門,隨著距離的增大,視覺中的門洞越來越小,最后視點筆直縱深地落在太和門的臺階上,給人以皇帝之居深不可測之感,與我國傳統園林藝術中曲徑回廊的輕松布局截然不同,這種深邃的布局、隔斷的空間,使人對主體建筑的感受越來越強烈,充滿了神秘與崇敬之感。
經過重重狹窄的宮門進入太和殿廣場,來到三大殿前,有一種驟然開闊無比的感覺。太和殿廣場是整個紫禁城最大的庭院,南北深328米,東西寬200米,占地65600平方米,約占紫禁城總面積的9%。高大、雄偉的太和殿雄踞于正北三層漢白玉欄桿環繞的須彌臺基之上,總高度有35.05米,加上逐層縮小的漢白玉雕欄臺基的承托,顯得驚人地崇高。太和殿面闊十一間,寬約63米,進深五間,是我國最大的木構殿堂。寬闊的廣場、宏偉的建筑物,使之秉有了一種宏大的氣勢,給人的精神以威懾和震驚。
保和殿后是外朝與內廷的分界,也是紫禁城內的東西通道。進入乾清門就進入紫禁城的內廷了,這里較前殿的空間明顯縮小。從乾清門到乾清宮,中間的空間南北只88米,東西只96米,比太和殿院落小了一半。房子的體量也相應縮小,白石地基只有一層,2.6米高,不再有高下落差很大之感,增加了很多生活氣息。
宮殿的盡頭,安排了一個頗具園林意趣的御花園,供宮內生活的后妃們排遣心頭的孤寂。最后,出紫禁城北門神武門,中軸線上又聳起一座40多米高的土山——萬歲山,使整個宮殿的布局在高潮中結束,畫龍點睛地使宮殿的后部增加了許多穩定感和安全感。這樣紫禁城的空間布局就成為不斷變化,充滿不同境界、意趣的空間序列。
按照儒家的禮法,“中”、“正”代表統治者的威儀,因而紫禁城設計了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并嚴格遵循中軸對稱的原則。這條中軸線與整座城市的子午軸線相統一。不僅大城、皇城、宮城的正門、朝寢的正門,且大朝的正殿、皇帝皇后的寢宮、存放寶璽的宮殿,包括皇帝的御座,都必須擺放在這條中軸線上。軸線兩側,按照文東武西的禮俗,均衡對稱,各遵其是,威嚴壯麗,傲岸雄踞。
除此之外,紫禁城的建筑還有著和諧的色彩和森嚴的等級。大面積的紅墻、金黃琉璃瓦映以湛藍的天空,色調簡潔、鮮明,對比強烈;潔白的漢白玉雕欄臺基托起巍峨的宮殿建筑,又使之如飛燕展翅般靈秀、輕盈;屋檐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使整個建筑金碧輝煌,溢彩流芳。
云龍石雕
紫禁城內,每座大型宮殿前面,隨著石階坡度都斜鋪著一塊巨型石雕,叫“丹陛”,也叫丹墀,因古時以紅色涂飾宮殿前的石階而得名。岑參就有詩說:“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寄左省杜拾遺》)故宮保和殿后三臺正中的云龍石雕丹陛長16.45米,寬3.06米,厚1.7米,重約200噸,用一整塊艾葉青石雕成,其體積之巨,世界罕見。
這塊巨型石雕丹陛上精工浮雕了九條蛟龍飛騰于煙霧流云之中,矯健雄壯。下端是海水江崖紋,四周是卷水紋。整個畫面緊湊飽滿,層次清晰,雕飾華美,有著強烈的立體感。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下令鑿去明代雕刻的舊紋飾重雕。據記載,重雕時共鑿去了1.2尺(清尺)。
這塊大石產自房山縣大石窩,距紫禁城有200里之遙。當時為把如此巨大的石料運抵紫禁城,民伕們選擇在數九寒冬,利用“冰船”組織從冰上運輸而來。沿路上,每隔一里地打一眼井,汲水潑路結成冰道,再用大批的騾馬拉拽前行。據說為運這塊大石,總共動用了八個州縣的一千匹馬、二萬八千民伕。
螭首與吻獸
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都建在巨大的漢白玉三層臺基上,每層臺基都有漢白玉的欄桿做圍欄,每塊欄板之間都有望柱頭相連,三大殿合計有望柱頭一千四百八十根。在每根望柱頭的下邊,都有一個石雕龍頭伸在外面,它叫螭首,是龍生九子之一,無角,常被人們用來做裝飾。三大殿臺基下的螭首可不僅是用來裝飾的,它是人們精心設計的排水系統。在每個石欄桿的欄板底邊都有一個小洞,與螭首口部相通,這就是排水的孔道。每逢大雨,三臺上下,千龍競相吐水,形成一幅十分壯觀的景象。
宮殿殿脊上則飾以琉璃吻獸,其中體積最大的是龍吻。龍吻乃由古代建筑中的鴟尾演變而來。相傳漢武帝時代,柏梁殿因雷電引起火災而被燒毀,于是造出鴟尾,以作防火的鎮物,因為鴟乃龍生九子之一,屬水,好望,因此上了房頂。鴟尾突出的是尾部的高峻雄健;吻突出的是張大的口部。在中國古建筑的屋頂上,殿脊兩端踞坐的吻獸有十一種。明清時代,這十一種吻獸固定為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押魚、八獬豸、九斗牛,最前面是騎鳳仙人,最后是行什。這些動物都是麟類、羽毛類和獸類。其中鳳為飛禽之首,是祥瑞的象征;麟古代在盛世出現,稱仁獸;獅子是佛教中的護法王,性忠威有力;海馬、天馬、狻猊、獬豸等為龍種,都是忠直的勇獸。這些靈異的吻獸一方面用來裝飾宮殿,最重要的還是從建筑的角度考慮。因為正脊和垂脊的交接處容易松散脫裂,這些吻獸可起到銜接穩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垂脊的坡度較大,為防止瓦件滑落脫裂,須將下端脊瓦釘在脊梁上固定住,上面罩上陶制吻獸,可防雨水侵蝕造成的滲漏,因此,它們既是藝術品,又是不可缺少的結構瓦件。
角樓與魯班先師
紫禁城城墻四隅的角樓建筑得精美優雅、玲瓏剔透,別具一格。它有一個多角的屋頂,分上中下三層,重疊而為閣樓的形象。每層檐下,造型優美的斗拱支托著出檐。最上層是十字形屋脊,各安琉璃吻獸,中央是鎦金的寶頂。它總共加起來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關于故宮角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永樂年間建設紫禁城時,皇帝朱棣要求管工大臣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建起美麗的角樓,每個角樓都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管工大臣限工匠們三個月內建成這樣的角樓,否則就全部殺頭。工匠們苦思冥想,眼看工期快到,可還是沒有眉目,大家都非常發愁。一天,一位工匠實在煩悶,就來到街上,忽聽傳來一位老者賣蟈蟈的叫賣聲。他走上前去,卻發現老者挑的蟈蟈籠中有一個樓閣一般極其精美的籠子,就買下了。回到工地,大家湊過來看他的蟈蟈籠子,都覺得十分精美。有人一數,這個籠子剛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大伙就在這蟈蟈籠子的啟發下造出了紫禁城的角樓。當人們想起向那個老者致謝時,卻遍尋不見。后來才悟到,這是魯班先師來搭救大家!這個奇異的傳說又給美麗的角樓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御花園的石子畫
紫禁城后部的御花園里有一條約1公里長的花石子路,上面用石子精心設計組成了一些十分精妙有趣的圖案,堪稱一處奇景。
這些石子畫共有七百二十幅,用大小石子,精心磨制、雕刻的磚、瓦拼湊而成。紋飾的內容十分豐富,除風俗、花卉等外,還有些取材于歷史傳說、民間寓言和傳說故事。如取材于《三國演義》的“火燒赤壁”、“三戰呂布”、“夜戰馬超”、“長坂坡”、“甘露寺”,取材于《西廂記》的“張生夜會崔鶯鶯”等。
最為有趣的是一組表現后妃戲帝的通俗畫。第一幅皇帝頭頂瓶子跪在搓板上,想要掙扎著起來,卻被不知哪位后妃騎在身上動彈不得;第二幅皇帝還是跪在搓衣板上向自己的妃子求饒,可妃子卻手持掃把猛揍皇帝;第三幅是皇帝跪在板凳上等待發落;第四幅是皇帝在前面跑,妃子拿著棍棒在后面追,結果皇帝終于騎上馬逃脫。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八大處·上下禪林壯山色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海·東方有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