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八大處·上下禪林壯山色
八大處公園位于西山群峰之中,東西北三面被翠微山、盧師山和平坡山所環(huán)抱,形如座椅。此處以天然野趣名揚京師,原來寺廟眾多,現(xiàn)僅余明清時所建寺廟八座,因名八大處,也叫八大剎。
尋幽八大處
八大處分別為一處長安寺、二處靈光寺、三處三山庵、四處大悲寺、五處龍王堂、六處香界寺、七處寶珠洞、八處證果寺。各寺均保存了明清建筑格局,并有一些精美的明代塑像。
翠微、盧師、平坡三山上,青松翠柏林立,紅杏綠柳時見,清泉奇石間于其中,四時佳興,美景天成。南面敞向的平原正是一望無垠的北京城。
平坡山的得名,據(jù)說與六處香界寺的修建有關(guān)。當時為建寺將山坡鏟平,從此遠眺,遠山蒼茫,飄飄緲緲的翠微山頂,翠微公主的塔在云中浮現(xiàn)。
翠微山在西面,原名覺山,是西山風(fēng)景最佳麗者,東望峰巒起伏,蒼秀怡人。據(jù)說明代翠微公主葬此,因得新名,今公主墓已湮沒無存,山名卻沿傳至今。又據(jù)明《仁宗實錄》,洪熙元年(1625)封大小青龍二神,賜此山名翠微。
盧師山在東面,與翠微山兩峰對峙。傳說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末年),有一江南僧人名盧,造了一條小船,不設(shè)櫓篙,隨水漂流,誓曰:船止則止。一路漂流到了盧溝橋桑乾河分岔的地方,一岔通此山的尸陀林,船停于林邊,見秘魔崖上有一個石室,就住了下來,這個洞遂得名盧師洞,山亦由此得名。第八處證果寺就建在此山的尸陀林秘魔崖。崖頂有古柏,相傳是盧師和尚手植。崖下側(cè)有青龍?zhí)叮细矋槑V巨石,潭內(nèi)深不可測,傳說中的盧師兩弟子大小青龍就潛伏在此。
盧師山北頂峰為獅子窩,正名是青龍山。此處為明代太平院,寺名福慧寺。青龍山山坡有廢寺遺址,僅存石刻匾額一方,可知是昌化寺。《日下舊聞考》載此寺殿壁繪有五百羅漢“穿崖渡海,神通游戲”,是明宣宗時吳偉手跡。殿內(nèi)曾懸有雍正手書“臥松云”。原福慧寺亦已蕩然無存。據(jù)《西山名勝記》載,“此廟建設(shè)宏偉,東西有一長廊,原有聊齋壁畫”。由寺址西南不遠,有“獅子窩塔院”門樓,光緒十八年(1892)建。據(jù)載,清同治年間劉多升、張善圃和張用五三位內(nèi)監(jiān)購得此寺,死后葬此,建三塔,是為“塔院”。三塔已毀。原先獅子窩紅葉僅次于香山,曾有詩云:“滿山紅葉勝春花,惹得游人意興賒。翠柏黃林相掩映,無邊好景夕陽斜。”因無人管理,黃櫨樹今已不多。從獅子窩頂上可總覽八大處三山風(fēng)光。
白松舍利陳山麓
八大處的第一處長安寺,全名萬應(yīng)長安禪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康熙年間重修,又名善應(yīng)寺。清太史龔鼎孳所撰碑記稱:殿宇“規(guī)模宏麗,表表杰出”。
長安寺原以奇花名樹著稱,有玉蘭、紫薇、金絲木瓜等名貴花木,寺后院有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傳為元代所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據(jù)說其樹皮燒灰調(diào)香油可治禿頭,煮水喝可治傷寒,過去寺僧專售樹皮獲利。寺前殿為釋迦牟尼殿,內(nèi)有銅鑄關(guān)羽像,殿前有一只銅磬,是明代鑄品。寺后殿是“娘娘殿”,廊廡南角有一只銅鐘,上鑄“大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歲次庚子十一月吉日御制”字樣。
靈光寺距長安寺不到1里,也在翠微山麓,始建于唐大歷年間,初名龍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改名覺山寺,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恢復(fù)原名。明成化十四年(1478)才用今名。清末義和團曾在此設(shè)壇組織隊伍,1900年寺內(nèi)建筑全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現(xiàn)在的殿堂都是后來重建的。
寺后峭壁下的大金魚池是僅存古跡。相傳池中金魚放養(yǎng)于清道光、咸豐年間,迄今已逾一百五十年。魚以朱紅色、玄黑色的居多,雜以銀灰、彩斑等,偶見天藍色者,池魚最大的有70厘米長,常聚群浮游,池面如織錦。金魚池沿岸浮生子午蓮,葉碧花紅,與金魚相映,色彩繽紛。
池西有一亭,名水心亭,亭旁有甘泉。亭上“松風(fēng)荷月盒瀨泉;青石白云為枕屏”一聯(lián)道盡此間風(fēng)韻。
池東矗立著巨大的八角形“遼塔”塔基,雕磚所砌。此塔原名招仙塔,建于遼咸雍七年(1071),規(guī)模宏大。《日下舊聞考》載該塔“十層八棱,俗稱畫像千佛塔,繞塔基有鐵釘龕十六座”。1900年塔被燒毀后,寺僧整理瓦礫,從塔基下掘出石函,內(nèi)有沉香木匣,匣內(nèi)外有北漢高僧于天會七年(963)手題的“釋迦佛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等字樣,匣內(nèi)有佛牙一顆。
據(jù)趙樸初《護送佛牙赴緬記》考證,佛教典籍上記載釋迦牟尼死后火化時留下佛牙四顆,其中一顆傳入中國,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內(nèi)。
佛牙重現(xiàn)后一直保存在靈光寺內(nèi)。1955年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安放在西四廣濟寺舍利閣;同年,緬甸佛教代表團專程迎奉佛牙回國供人瞻仰,一時舉國上下盛況空前,八個月后又專程送還我國。1959年,政府在靈光寺招仙塔基左側(cè)建“佛牙舍利塔”,此塔為八角形,共十三層,佛牙就供奉在塔內(nèi)。輕風(fēng)徐來,塔檐銅鈴低吟,似在訴說佛牙曲折動人的故事。
靈光寺往上即三山庵,因坐落于三山之間得名,僅一層院落,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正殿門口有塊長方形水云石,上有山水、人物、鳥獸之紋,頗有異趣。現(xiàn)寺內(nèi)為根雕、石雕展室,雕像風(fēng)格多樣。
大悲古杏龍泉水
自三山庵往上,小徑通幽,草木森森,殘橋澗水,野趣盎然。路旁有一巨石上鐫“云巢”二字,雄健遒勁。
四處大悲寺位于山腰,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寺前有兩棵楊樹,長在兩個約70厘米高的云紋石座里,狀若盆景。原先這是石旗旗座,石旗毀壞后,有人種楊樹于座內(nèi),現(xiàn)成“樹旗”奇景。
山門殿嵌有清康熙“敕建大悲寺”匾額,殿前有清乾隆所制的碑。入門翠竹滿院,是八大處稀有景致。
大殿匾額為“悲源海”。大雄寶殿兩廂的十八羅漢雕塑極其生動,是八大處雕塑中最好的一組,歷來有很高的聲譽。近前則有香氣撲鼻,據(jù)說是元代名雕塑家劉元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
殿后有兩株巨大的銀杏古樹,最為有名。主干粗達數(shù)圍,周圍生出十多棵支樹,如兒孫繞祖。據(jù)考此二樹已有八百年樹齡,今猶長勢旺盛。入秋樹葉轉(zhuǎn)黃,落葉如金。
大悲寺曾名隱寂寺。殿檐北面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一塊碑記,上述建寺經(jīng)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罔隴盤回,風(fēng)氣郁積,有樹泉源之勝,四方云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后有余地,遂起為大悲閣。”
大悲寺北1里左右,有龍王堂。龍王堂又名龍泉庵,建于清康熙年間,現(xiàn)仍留存乾隆御書數(shù)處。
龍王堂以泉道曲折、流泉晶潔、歷冬不凍、永不干涸聞名。泉源在寺后石壁巖縫中,由堂前石階下石雕龍頭流出,注入階下方池,人稱“甜水螭吻”。泉又分上中下三潭,俗稱甜水泉。此泉水質(zhì)純正,絕無沉淀,清甜甘洌,屬泉中上品,有人把它和杭州虎跑泉、京西櫻桃溝泉相提并論。以鎳質(zhì)硬幣置水面,可浮于上,可見水面張力較大。旁有“聽泉小榭”,在此聽泉品茗,頗有情趣。
池后殿堂叫龍王堂,民間傳說“龍王”住在這里。堂后削壁飛泉,堂旁翠竹迎風(fēng),佳境天成。
龍王堂內(nèi)松柏森森,建筑均因山勢而造,錯落有致。由此眺望山景,清風(fēng)天籟,自然成趣。
出龍王堂,可繞道至漂礫小亭,內(nèi)有一巨石,保留著冰川擦痕,有李四光題字。
玉蘭溢香佛莊嚴
過龍王寺不遠,即為香界寺。此寺是八大處的主寺,初建于唐,明清時重修,屢改寺名,曾稱平坡寺、大圓通寺。進寺長條石磴達數(shù)百級,迎面為大乘門,門聯(lián)云:“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風(fēng)臥白云。”對仗精工,措詞秀巧,寫盡此地幽靜澄潔的風(fēng)景。寺的規(guī)模比其它七處都大,為過去帝王游山歇息處。現(xiàn)寺中還存有清乾隆年間的行宮和藏經(jīng)樓。
寺院以藏經(jīng)樓為中心,以東西弄樓圍成方形庭院。中為正殿,供奉佛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像,兩旁有十八羅漢五彩塑像。大殿左右有鐘鼓樓。東邊為行宮,上有寶座,對面大廳里懸掛著清乾隆親題匾額曰:“綠凈平畢”。前廳前有眺遠齋,開門遠眺,京西峰巒、平原、綠樹、云煙,盡收眼底,開闊壯觀。
香界寺大殿前后及庭院中,古跡名勝、名人書畫甚多。殿內(nèi)有一塊傳為清康熙年間出土的石碑,正面鐫刻“敬佛”二大字,筆力渾厚;背面雕有“大悲菩薩自在真像”,慈眉善目,頷下長髯,據(jù)考為唐代所刻。
院內(nèi)珍貴花木眾多,奇花麗葉,異香飄溢。東邊弄樓下有株與樓同高的玉蘭,暮春花放,芳香四逸,瓣潔白,蕊金黃。相傳是明代所植古樹,是八大處僅有的一株。
此寺建于十世紀以前,經(jīng)歷代修葺,到明代已有相當規(guī)模。明王直著《王文端集》載:“殿前后凡三熏,因山勢為之,愈后則愈高,皆翼以長廊。”傳說,明憲宗朱見深就游過此寺,見寺中一金剛面黑如熏,笑曰:“此似火里金剛。”皇帝金口玉言,果然一日寺中忽然起火,燒毀了金剛。明清時又多次修整,清康熙十七年(1678)改寺名為圣感,乾隆十七年(1748)改為今名,現(xiàn)存建筑,多建于明、清。
寶珠秘魔帝王事
由香界寺而上,經(jīng)一段較長的山坡,視野開闊,并無樹林灌木遮擋,可遠望壯觀無垠的北京城。接近翠微山頂,有一座牌坊,外額上書“歡喜地”,里額上書“堅固林”,路旁有一巨石上鐫詩句,均為乾隆御筆。牌坊后寺院高聳,就是位于翠微山絕頂?shù)膶氈槎矗蛘詈蟮氖吹妹U罟┓钣^音大士。
此洞位于殿后崖壁,洞深約兩丈,一人多高,傳說是清初香界寺一位名海岫、字桂芳的巡山和尚為遮蔽風(fēng)雨用氣功開鑿,日久而成的。洞石為小石子粘合云集,約在一萬年前由洪水沖壓而成,黑白閃爍,粒粒如珠,所以名為寶珠洞。洞里原供桂芳和尚神像,俗稱“鬼王菩薩”,與天臺山魔王菩薩相對,前立牌位。
桂芳是河北定興縣人,清初來香界寺寶珠洞修行四十年,名傳京師。乾隆虜?shù)梦飨墓飨沐寄钣H人,郁悒而死。乾隆特召桂芳來宮誦經(jīng)超渡亡靈,說來也怪,香妃芳影竟在經(jīng)壇后鏡內(nèi)出現(xiàn)。因此乾隆封桂芳為鬼王菩薩。據(jù)說桂芳和尚活了一百四十歲,死后有人為他塑盤膝坐像供于寶珠洞中。
從寶珠洞下行至盧師山下,順坡上行即至證果寺,寺又名鎮(zhèn)國寺。正殿前有報恩碑,碑后有一口高約2米的大銅鐘,都是明代遺物。由西院小門出,經(jīng)幽竹四掩的曲徑,過招止亭與真武洞的“層巒積翠”門,便是秘魔崖。秘魔崖原稱碧摩巖,又名虎王洞,是山頂巨石橫空斜伏而成,狀若神虎張口。崖下有一石室,一進去,“秘魔崖”、“天然幽谷”幾個大字赫然在目。相傳是秘魔祖師所居。巖間多有游人留題,其中以翁同龢所題絕句最為人所珍愛。
傳說盧師在此坐下后,有二童子名大青、小青前來拜師。時天旱三年,盧師和尚設(shè)壇祈雨,二童子登上法壇,頃刻大雨如注,旱情頓解。雨畢二童子化雙龍歸于崖下深潭(即今青龍?zhí)?。皇帝便進山尋小和尚祭祀,封盧師為感應(yīng)禪師,所以唐天寶時這里的寺廟名感應(yīng)寺。明宣德時,寺內(nèi)道士祈雨,得盧師顯靈,二小龍也封為大青龍王和小青龍王,并重建廟宇,在墻上畫盧師事跡。清初顧炎武曾寫《考盧師山》,證祈雨顯靈之謬。
相傳乾隆游山,二龍顯形,長不盈尺,乾隆笑曰:“區(qū)區(qū)小蟲,何以為王!”話音未落,二龍猛長,飛騰云山,不見首尾,僅一龍爪自山下垂,高與山齊,嚇得乾隆忙封大青為“靈威”、小青為“普化”,龍爪始收。現(xiàn)證果寺外平臺有南浦和尚所立碑記,載有這個傳說。
證果寺初名“感應(yīng)寺”,元泰定年間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正統(tǒng)和景泰年間,兩易其名為“清涼寺”和“鎮(zhèn)海寺”,明天順年間改今名。現(xiàn)殿宇還可看出明代風(fēng)格。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古蓮花池·三湘七澤會一園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