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徐州·彭城古戰場爭斗幾千秋
徐州,古稱彭城。相傳,堯為君主時,曾封彭祖于此,彭祖在這里建立了大彭氏國,故稱彭城。今徐州附近還有大彭山(義安山)、大彭村。
古代徐州為南北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寫道:“(徐)州岡巒環合,汴泗交流,北走齊魯,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這里土地肥沃,盛產稻菽,故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戰事頻繁,大規模戰爭就在二百起以上,曾為“楚漢相爭之場,南北朝屯戍之所”。古人有詩云:“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斗幾千秋”、“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許多古戰場遺跡,至今猶存。
春秋時,徐州屬宋,彭城邑已初具城市規模。戰國初,宋國將都城由河南商丘遷至彭城邑,其時彭城邑“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戰國策·趙策》)。齊滅宋后,彭城邑歸齊國。秦末,項羽自立為楚霸王,二次建都彭城。他依軍師范曾之意,將集市集中連成一條南北方向的大街(今淮海路),此即“自古彭城一條街”的由來。楚漢遺跡甚多,除今南市區戲馬臺外,還有子房山等。子房山在市東南,相傳項羽兵敗,被困彭城,張良(張子房)夜登此山以洞簫吹奏楚歌,使項羽八千親兵幾乎全部開小差,導致以后“霸王別姬”、“敗于垓下”、“烏江自刎”等一系列悲劇。九里山在北郊,據說為韓信十面埋伏、大敗項羽處,左邊團山今仍有韓信插旗之旗桿洞。但據《史記》、《楚漢春秋》等載,劉邦兵困彭城時,項羽已不在彭城,項羽聽“四面楚歌”之地為垓下,即今安徽靈璧東南。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將其弟元王交封為楚王,以彭城為都。章帝后,改為彭城國都。兩漢時,彭城高度繁榮,與江陵、番禺(廣州)、成都等同為著名商業都會。近些年曾在云龍山前土山出土了銀縷玉衣、在茅村出土了畫像石、在獅子山麓發現兵馬俑等兩漢文物,印證了當年的繁榮景象。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呂布、陶謙等人多次在此角逐,戰事不斷,彭城又遭戰火毀壞。三國曹魏時,徐州州治從郯(今山東郯城)徙彭城,彭城自此有徐州之名。據說,其得名因“淮海間其氣寬舒、秉性安徐”之故。從晉永嘉年間(307—312)大亂開始,徐州又屢為各方勢力爭奪之地,爭戰直至隋統一。
隋唐兩代,徐州經濟繁榮,軍事地位仍未變。唐于此置重兵。建中二年(781),平定李正己、田悅之叛后,設寧武節度使于此。其后,徐州又先后成為唐與龐勛起義軍、朱溫等爭戰之處,城市多遭破壞。北宋時地近東京(今河南開封),元時扼運河南北要沖,徐州軍事和交通地位更顯重要,故城市得以恢復。
明清時,徐州曾因洪水灌域兩次淤沒于地下。明初,朱元璋重建徐州城,史稱“洪武城”。天啟四年(1624),被洪水卷來的泥沙淤沒,即今天發掘出的第二層城市遺址。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徐州城按原有形制重建,地上、地下形成兩重建筑物。清咸豐五年,徐州再次被淤沒,即今發掘出的距地面5米以下的第一層古城遺址。后復建。清代,徐州曾為清統治者阻止太平軍及捻軍北進的戰略據點。現代,又成為著名的抗日徐州會戰和解放戰爭淮海戰役的戰場。另外,徐州還有云龍山北的漢墓和山上的興化寺、放鶴亭、飲鶴泉和張山人故居等古跡。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梁山伯廟·彩蝶雙雙飛千秋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張良廟·急流勇退留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