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席力圖召·召城瑰寶
席力圖召位于呼和浩特舊城石頭巷北端,漢譯名也寫作舍力圖召、西呼圖召、錫拉圖召等。明代末年還只是一座小廟,經清代初年陸續擴建后,始具規模。
古典建筑藝術的杰作
席力圖召建筑宏偉,布局嚴謹,整座召廟采用中原傳統設計手法。自牌樓至大殿形成一條中軸線,凡五進:過牌樓為天王殿,左右各開拱形山門一扇,門側有鐘樓、鼓樓。天王殿后廣場兩側有廂房、倉房、碑亭,正面是菩薩過殿。過殿后是經堂、佛殿大院。佛殿在1949年前遭火焚毀。經堂大殿基本保持原狀,采用藏漢結合的建筑結構,歇山式屋頂,殿頂鋪蓋綠色琉璃瓦,脊上飾鎏金、銅鑄寶瓶、法輪、飛龍和祥鹿等;四面墻壁為藏式結構,墻面用藍琉璃瓦磚,夾以黃琉璃磚包鑲,墻中嵌有小窗。整個建筑別具一格。大殿東側有一座漢白玉白塔,高約15米,是內蒙古現存最完美的一座覆缽式喇嘛塔。塔基用條石砌成,基上有須彌座,座身飾有火焰、金鋼杵、獅子等浮雕圖案,向上呈階梯形,分五級內收,四角各立圓柱一根,座頂正中為火焰形佛龕,有石刻十二生肖像等。塔身飾有彩色勾勒圖案花紋及六字真言。席力圖召是古典建筑藝術的杰作,被公認為呼和浩特這座“召城”中的瑰寶。
希體圖噶活佛與席力圖召
明萬歷年間,席力圖召一世活佛希體圖噶曾護送達賴四世回西藏坐床。在典禮儀式上,他抱持達賴四世坐床,因坐過達賴喇嘛的法座;他便被稱為席力圖呼圖克圖(藏語“席力圖”為“法座”或“首席”之意)。他自西藏返回后,就將主持的寺廟命名為席力圖召。
希體圖噶熟悉經典,通曉蒙、漢、藏三種文字,受到順義王阿勒坦汗推崇,他主持的召廟因此香火日盛。他曾將藏文《般若經》譯成蒙文,引起當時來蒙古推廣黃教的達賴三世的重視,被贈予“班迪達固希巧爾氣”法號,即一世席力圖活佛。
希體圖噶活佛還是達賴四世幼年時的經師。1588年,達賴三世在呼和浩特圓寂。他給希體圖噶留下遺囑,指明他的轉世“可從東方尋找”。達賴三世死后一年,阿勒坦汗之孫松木兒臺吉新生的兒子被奉為“呼畢勒罕”(即達賴喇嘛三世轉世)。松木兒臺吉夫婦不忍幼子遠離,以年幼為由,聲明十三歲以后才能赴藏。年幼的達賴四世就在希體圖噶的護持下學習經文。萬歷三十年(1602),西藏派高僧迎接,希體圖噶隨同護送達賴四世赴藏。
征噶爾丹紀功碑
席力圖召的大殿前側立有康熙御制平定噶爾丹紀功碑。該碑用滿、蒙、藏、漢四種文字刻成。
席力圖召一直與清廷關系密切。1644年,清世祖順治帝在盛京(今沈陽)即位,席力圖二世即親自參加典禮祝賀。清入關后,席力圖活佛忠于清廷,在清廷的支持下,席力圖召規模日益擴大。康熙三十三年(1694),準格爾部貴族噶爾丹反叛,率兵東侵。當時,以四世席力圖為首的六召喇嘛積極貢獻財力物力,和蒙漢人民一起英勇抗擊,受到清廷褒獎。康熙三十五年(1696),皇帝親征噶爾丹,凱旋回師時路過呼和浩特,駐蹕小召。席力圖活佛四世為皇帝舉行“皇帝永固、圣寺無疆”的誦經法會。康熙皇帝褒獎席力圖召僧眾,并賜名“延壽寺”。七年后清廷在召內立碑為平定噶爾丹紀功。1734年,清廷授予席力圖五世為掌印扎薩克大喇嘛,總理呼和浩特喇嘛教務。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甪直鎮·古鎮文人佳話傳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貓鼻鵝鑾·臺灣“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