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六郎碑·楊六郎巧擺牤牛陣
六郎碑在河北省唐縣西北的太行山東麓倒馬關。《畿輔通志》載:“倒馬故關在唐縣西北120里,山路險峻,馬為之倒,因名。”倒馬關是古代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關隘。明朝馬中錫《倒馬關詩并序》中有“關有兩山對峙,其路極險,相傳楊六郎到此馬踣”的記載,后人為紀念楊六郎鎮守三關的功績,在倒馬關城西三公里的馬圈山修建了“六郎碑”。
此碑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坐北朝南,漢白玉石砌成,高1.18米,寬0.6米,厚0.7米,呈長方形,線雕云朵花邊,碑額抹角線雕云紋圖案,碑文楷書“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九個大字。楊六郎即楊延昭(958—101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時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省徐水縣遂城一帶英勇抗擊遼兵,因戰功先后授英州刺使、保州防御使,后來又在高陽關(草橋關)任副都部署。楊延昭在邊防鎮守二十余年,威鎮遼邦。其間,給后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楊六郎擺牤牛陣即為其中之一。
傳說楊六郎打仗,善于以少勝多。一次,他傳令小卒們走鄉串村買來數百頭牤牛,拴在樹林里讓它們餓著,接著用干草綁了無數個草人,給其穿戴上敵兵的衣帽,肚露干草。擺布停當后,就把那些餓急了的牤牛放出來趕到草人叢中。那牤牛一聞到草料香味,就搶著吃,吃不著就用犄角把草人的肚子挑開。照這個法子,把牤牛訓練了幾次,就拴進樹林空餓起來。說也巧,三天之后,敵人來犯。楊六郎即傳下將令,命小兵卒們把宰豬刀子綁在牤牛角上。待敵人迫近,楊六郎便傳令解繩放牛。這時,牤牛認為來敵又是供自己飽餐的草人,就一個個掀著尾巴朝敵陣竄去。見人就挑,挑倒后一聞沒有草料味,就再挑別的。如此直追得敵人潰退數十里,死傷者不計其數。從此,當地有了這樣一句歇后語:“楊六郎的牤牛——馴(訓)出來的。”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吉水·楊萬里與誠齋體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本溪湖·杯中之湖境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