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百里杜鵑·杜鵑啼時杜鵑開
百里杜鵑花區位于大方、黔西兩縣交界處,共長50多公里,作環狀分布,最寬處5.3公里,最窄處1.2公里,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每當暮春三月,杜鵑花迎風怒放,鋪山蓋嶺,色彩斑斕,姿影絢麗。有的艷若朝霞,有的潔似白雪,有的深紅,有的橙黃。大杜鵑花團錦簇,小杜鵑花朵俏麗,花期持續兩個月左右,好似給烏蒙山圍上了一條彩裙。這一帶的杜鵑花之所以葉茂花艷,是因為這里的土地下為煤層,上為酸性土壤,再加上溫濕的氣候,正適合杜鵑花生長。
伴隨著一年又一年的花開花落,這一帶流傳下來許多有關杜鵑花的傳說。人們傳說,這里的煤層是兩對老夫婦的身體化成的。
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沒有煤層,也沒有杜鵑花。山這邊住著一對彝族夫婦,山那邊住著一對苗族夫婦。他們從早到晚,勤勞耕作,希望給人們留下幸福。不料,有一年,發了大水,沖了家園。洪水退后,大地一片荒涼。人們缺吃少穿,也沒有燃料。這兩對夫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處尋找能燃燒的東西,最后,兩對夫婦一起走進一個洞里,一去不復返。后來,人們從這一帶挖出能夠燃燒的煤。人們感激這兩對夫婦,仙女也受到感動,她們從天上撒下無數的杜鵑花向這兩對夫婦致意,形成了今天的百里杜鵑。而兩對夫婦的子孫們,男的都有煤炭燃燒般火熱的心腸,女的都有杜鵑花一樣美麗的臉龐。
人們說,杜鵑花是跟杜鵑鳥聯系在一起的。杜鵑鳥相傳為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又叫杜宇、子規。杜鵑啼聲凄苦,嘴里呈鮮紅色,被誤認為“啼血”。傳說,杜鵑鳥啼時,則杜鵑花開。唐以來,有不少詩詞吟詠這一景象。在百里杜鵑區,也有這類故事。
花區的黔西縣境有一“對嘴巖”,巖石前端像兩只鳥的嘴殼子,很親近地相對著。當地人說,這是兩只杜鵑鳥化的。很古以前,這里有兩姊妹,她們熱愛杜鵑花,精心培育杜鵑花。由于勞累過度,兩姊妹很年輕就死了。死后,她倆舍不得離開這里,便化成一對杜鵑鳥在百里花區飛來飛去。它們飛到哪里,就在哪里苦苦地鳴叫,哪里就開出了鮮艷的杜鵑花。后來,兩只杜鵑鳥也因辛苦過度啼血過多而死,并化成兩塊巖石,永遠守護著這里的鮮花。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滄州之旅·吳橋·雜技之鄉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吉水·楊萬里與誠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