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春月采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繡襦?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西曲歌》
《采桑度》又作《采桑》,是《三洲歌》的變曲,大多是關于采桑勞動的歌詠,格調活潑、健康。這首歌,寫一個女子采桑時和愛人相會,雖然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中,但還是勉勵著不要耽誤工作,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戀愛觀。
“一年之計在于春”。采桑是經冬后較早的農事。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布谷啼啼,歸燕喃喃,春的氣息召喚著農家少女們相伴前去采桑。歌的第一句“春月采桑時”交待了采桑的季節。又是第二句的背景。 “林下與歡俱”,是寫在一片寬廣的桑樹林中,前來采桑的女子與自己所鐘愛的男子相聚在桑蔭下。這里雖然沒有交代男子的身份,但從他們相聚于桑林之下來看,這位男子大概也是一位勞動者。也許,正是在這桑林下,在他們的共同勞動中,他們才萌發了愛慕之情。
春天是勞動的季節,也是戀愛的季節。在古人看來, “春,女感陽氣而思男”。少女沐浴在駘蕩春光中,更渴望愛的撫慰。盡管如此,但她并不愿因貪戀愛情的歡悅而耽誤農事, “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繡襦”兩句,正表達了女子的這種心情。 “不滿百”,指養蠶數量之少。 “羅繡襦”,指繡花的絲綢短襖。這兩句是說,現在不抓緊時間養蠶織絲,等到天冷的時候,哪里來的羅繡短襖呢?這兩句似以農家拉家常的口吻平直道來,但其中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勞動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語雖質樸淺近,但表現了勞動女子的樸素的幸福觀、戀愛觀。
桑蠶業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采桑為題材的詩歌很多,最早的見載于《詩經》。如《十畝之間》云:“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這首《采桑度》把愛情與勞動結合起來寫,是一首富有勞動氣息和生活情調的情歌。它格調清新明快,音韻和美,堪稱南朝民歌中的佳作。
其二
采桑盛陽月,綠葉何翩翩。
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西曲歌》
這是一首描寫農家女子采桑的歌。
陽春三月,桑林一片蓊蓊郁郁,晴光普照,綠葉蔥蘢。一陣微風吹過,綠葉叢中翻起一片漣漪。 “翩翩”,形容搖曳擺動的樣子。 “何翩翩”表面上是寫桑葉,實際上則是暗喻勞動少女的綽約風采。少女在這里雖然還沒有出現,可她那輕盈裊娜的身姿已可想象得出。用桑林綠葉映襯出的少女之美,是一種樸素的美,是“清水出芙蓉”似的美,與“畫眉注口”者截然不同。
若把前兩句看作是田園風光的寫生,則畫上的景色雖然秀美,卻嫌得過于單調空曠。第三、四兩句加入了動態的人物,剎那間使整個畫面活潑起來,平添了幾分生氣,幾分意趣。“條”,指樹枝; “樹表”,指樹梢、樹顛。一位少女也許是要和同伴比賽,只見她矯捷地攀上樹梢去采摘桑葉,可是一不小心,卻被樹枝掛破了自己心愛的羅裙。詩歌寫到這里便嘎然而止,但留給人們的是豐富的想象余地。我們似乎可以看見那位少女在羅裙被掛破的剎那間既驚又惱的神態。這種神態引起了同伴們的一片嘻笑聲。這笑聲回蕩在田野,也回蕩在讀者心里。
這首歌于前兩句寫景,于后兩句寫人物的動作,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采桑女子勞動時的輕松、愉快的心情,表現出她們在勞動時的活潑矯健的身手。
這首民歌,把采桑女子作為主人公,描繪出她們的勞動之趣,既不同于那些男歡女愛之詞,也不同于那些風花雪月之作,它一洗南朝民歌中的綺羅香澤之氣,顯得淳樸、清新、自然,在南朝民歌中閃爍出獨特的光彩。
上一篇:《醉太平小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采花歌 (之七)》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