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小尼姑》原文與賞析
小尼姑猛想起把偏衫撇下。正青春,年紀小,出什么家?守空門便是活地獄,難禁難架。不如蓄好了青絲發,去嫁個俏冤家; 念什么經文也,佛! 守什么的寡!
明代民間情歌,數量甚巨,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掛枝兒·小尼姑》,以其特殊的角度、大膽的追求和清新的生活氣息而獨呈其美。它以一個小尼姑的口吻,異常大膽地控訴了禁欲主義對人性的扼殺,直言不諱地表達了擺脫僧尼生活的苦悶、追求青春愛情的強烈愿望。是一篇情出肺腑、重返凡塵、追求人生幸福與歡樂的絕妙好辭,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外面的人們好自在!大概是由于青年男女香客成雙成對、相親相愛情形的誘惑吧,深山古寺中,經年累月面對青燈黃卷的小尼姑,青春的胸膛中猛然掀起一陣劇烈的躁動,招回了她少女應有的靈魂,點燃了她欲望的烈火,也使得她的情緒驟然失控,行為舉止竟大異常態。首句正是這種情形的真實摹畫。
“小尼姑猛想起把偏衫撇下。”本應擯絕一切欲念、心如枯井死水的出家人,竟突然間與五行圈內的凡夫俗子毫無二致,真真令人驚詫莫名。何以至此?細細追究,也便會恍然大悟了。“猛想起”三字,點明她內心躁動的突如其來,勢不可遏;也表明她已從一場惡夢中醒來,重新認識青春與人生,開始重新設計與塑造自我。這情緒的生成看似純出偶然,實則是感情發展的必然。試想。青春的誘惑誰能抵擋得住!不過是這位小尼姑以前青春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清規戒律的扼抑,使其蘊蓄于胸太久、太深、太沉重了,而今卻因偶然觸發而瞬間成熟起來,突然爆發出來而已。也正因為如此,她才猛然 “把偏衫撇下”。這一“撇”,正是其完全成熟、突然覺醒的標志,也是其真正重新設計未來人生道路的開始。一個“撇”字,不唯摹寫出動作的具體情狀,而且也因這一絕不拖泥帶水的動勢,顯現出了內心感情波動的強勁以及決心的果斷。這一句,抓住小小尼姑異乎尋常的典型動作細節,以洗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人物活動的“剪影”,傳遞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無限神韻,使人物形神畢肖,躍然紙上,宛然如見。
首句以 “小尼姑”三字開篇領起,直接切題,干脆爽利,形象與情感俱出,奠定了全篇激切勃發的總的基調。緊接下去的十句,均承此句的“猛想起”三字而來,直抒胸臆,將感情表達得頗為有致,且酣暢淋漓。
“正青春,年紀小,出什么家?”仿佛是在顧影徘徊自艾自責,又仿佛是在面對荒山古寺發泄情緒。以促迫躍動、淺近明快的短句,以激問加強語言的氣勢,作篇中收束,盡出懊惱悔恨之意。這是小小尼姑內心深處涌起的第一層感情的波瀾,是全篇感情的凝聚點與散發點,感情恰似疾風聚雨急襲而至,迅即彌漫。
“守空門便是活地獄,難禁難架。”“空門”,佛教名詞,佛教宣揚“諸法皆空”,以悟 “空”為進入涅槃之門,故稱佛教為 “空門”。這兩句,語見忿激,鋒芒畢露,痛說出家人“難禁難架”的悲慘生活境況。那陰森的大殿,那壓抑的氛圍,那難近人間煙火的環境,那一條條嚴酷的清規戒律,毀滅了多少蓬勃的青春,吞噬了多少寶貴的生命,斷送了多少絢麗的人生。無須更多的言語,更不屑于一一羅列,作者出奇制勝,僅以一個“活地獄”的比喻,前邊出以毋庸置疑的“便是”二字,做出肯定的判斷,予以高度的藝術概括,進行有力的揭露,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有形象的顯現,有本質的揭示,有感情的流淌,勝過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多矣。這是小小尼姑撻伐空門的激烈言辭,是感情大潮的第二層沖擊波。從結構上看,它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為 “出什么家”的透骨悔恨做出充分的注釋,道出感情突變的根本原因,又為表達“不如蓄好了青絲發”的強烈愿望提供了有利的契機。這樣,也便順理成章地牽出第三層涌浪潮頭。
“不如蓄好了青絲發,去嫁個俏冤家;念什么經文也,佛!守什么的寡!”剖心明志,果決地做出大膽的取舍,表明自己的追求與反抗的決心。前兩句,如金石擲地,唱出決意恢復女兒身、追求愛情嫁郎君的強烈愿望。歌之至此,似乎已道盡了心聲,圓滿地表達了主旨,但作者意猶未盡,繼續敞喉放歌。接下去的末三句,看似贅余,有畫蛇添足之嫌,實則是感情的必然發展使然,使作者不得不如此而為之,且收效甚佳。一、照應前文“把偏衫撇下”的行動與 “出什么家”的悔悟,有放有收,有頭有尾,使結構更完整、更謹嚴;二、對“活地獄”的生活再度進行否定,進一步表達強烈的厭惡,申明蓄發還俗的合理性;三、喊出重返紅塵嫁郎君的心聲后,再換一個角度,以激問的形式發出不念經文不守活寡的吶喊,兩種聲音猶如從兩個方向涌來的潮頭,猛然交匯撞擊,也就形成了更有威勢的滔天大浪,將感情迅速推向極至。
在這首情歌中,小小尼姑春心激蕩的具體神態情狀,只用“猛想起把偏衫撇下”一句進行簡潔的摹寫,勾勒出人物活動的剪影,除此以外,則完全是內心活動的坦率獨白,完全是直接而強烈的感情渲泄。由于剪影傳神,口吻妙肖,言出肺腑,純任性情,因此,成功地凸現出一個決心沖出“地獄”,追索青春愛情的小尼姑形象。
《掛枝兒·小尼姑》,抒情直率恣放而又富有節奏。“撇下”偏衫后,小尼姑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迅即轉入山洪瀑發式的抒情。那對出家貽誤青春美好時光的悔恨,那對清規戒律制造的人間地獄的控訴,那蓄發還俗追求人生歡樂的決斷,猶如三道狂瀾大浪,既層次分明,井然有秩,又環環緊扣,一氣貫注,直至感情的峰巔才戛然而止。這樣,也便形成一浪強勝一浪的感情沖擊波,一次次有節奏、增力度地撞擊讀者的心扉,涌入讀者的感情世界,使之立時感奮起來。
淺近明快的語言,短句為主的句式,促迫躍蕩的節奏,開放響亮的韻腳,無不恰到好處地順應了感情表達的需要,無疑增強了情歌的審美效果。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孤》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急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