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城池亭者,長史張公聽訟之別所也〔2〕。徒觀其巖嶂重復(fù),川流灌注,云窗綺閣,負繡之逶迤;澗戶山樓,帶金隍之繚繞,信巴蜀之奇制也〔3〕。
時鳳扆多閑,上得和平之政〔4〕;鳀瀛有截,下無交爭之人〔5〕。以公寄切上僚,故久無州將〔6〕。連四千石之重任,總十萬井之雄班〔7〕;職逾劇而道彌高,位逾崇而德彌廣。市獄無事,時狎鳥于城隅;邦國不空,旦觀魚于濠上〔8〕。賓階月上,橫聯(lián)蜷之桂枝〔9〕;野院風歸,動葳蕤之萱草〔10〕。則有明珠愛客,置芳酒于十旬〔11〕;羽服神交,契仙游于五日〔12〕。圓潭寫鏡,光浮落日之津;雜樹開帷,彩綴飛煙之路。藤蘿杳藹,掛疏陰以送秋;鳧雁參差,結(jié)流音而將夕〔13〕。百年之歡不再,千里之會何常〔14〕。下客恓惶,暫停歸轡;高人賞玩,豈輟斯文。咸請賦詩,六韻成章云爾〔15〕。
【注 釋】
〔1〕《蜀中名勝記》卷二十九《潼川州》一:據(jù)《盧照鄰集》節(jié)引此序,下有“照鄰得池字”詩,即本集所載《宴梓州南亭得池字》。此序當為預(yù)宴諸人分韻所作的總序,原應(yīng)與詩相連。 梓州:唐屬中州名。
〔2〕梓州城:《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三《劍南道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右?guī)Ц⑺髵吨薪铀懼疀_要。”按:梓州治即今四川省三臺縣。 池亭:即南亭,以近池故稱。長史: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梓州為上州。《唐會要》卷六七:貞觀二十三年(649)七月三日,“改別駕為長史,領(lǐng)州事”。又《舊唐書·職官志》三:上州別駕(即長史)一人,從四品下。 張公:無考。
〔3〕巴蜀:皆古國名,為秦惠州所滅,置巴、蜀和漢中郡,包括今四川全省。此處泛指蜀中。
〔4〕鳳扆:《禮記·明堂位》:“天子斧扆南向而立。”鄭玄注:“扆,狀如屏風以絳為質(zhì),高八尺,東西當為牖之間,為斧文,亦曰斧扆。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負之,而南面以對諸侯。”此處代指朝政。
〔5〕鳀瀛:即鳀海,東鳀人所居之海外國名。《漢書·地理志》下:“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此處代指邊遠之地。謝朓《永明樂》其五:“化洽鳀海君,恩變龍庭長。” 截:整治。《詩經(jīng)·殷武》:“有截其所,湯孫之緒。”鄭箋:“更自整,截然齊一。”
〔6〕州將:指刺史。因多帶將軍開府,故云。
〔7〕連四千石:漢代外郡守、尉俸祿皆二千石。張公以長史代刺史任,故云。《漢書·吾丘壽王傳》:“連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 十萬井:古制八戶一井。十萬井,極言州民之多。 雄班:謂官位之高。 班指班秩,即官位品級。
〔8〕“市獄”四句:市獄:市中監(jiān)獄。《晉書·劉琨傳》:“造福廟,建市獄。” 觀魚于濠上:《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成疏:“濠是水名,在淮南鐘離郡。”此處代指梓州之水。
〔9〕賓階:即西階。古時賓主相見,賓自西階上,故稱。《孔子家語·儒行》:“公自阼階,孔子賓階升堂立侍。
〔10〕萱草:《詩經(jīng)·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后因諼、萱同音,故萱草又名忘憂草。嵇康《養(yǎng)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11〕明珠:《晉書·衛(wèi)玠傳》:“王濟嘗語人曰:“與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側(cè),朗然照人。’” 十旬:此處指唐代十日一休沐之旬休制。下文“五日”,指五日一休沐制。
〔12〕羽服:《漢書·郊祀志》上:“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顏注:“羽衣,以鳥羽為衣,取其神仙飛翔之意也。”
〔13〕流音:鳴聲遠揚。蕭子范《蟬詩》:“流音繞叢藿。”
〔14〕“百年”二句:王勃《滕王閣餞別序》:“勝地不常,盛宴難再。”
〔15〕“六韻”句:《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作“以紀盛集”。
【賞 析】
此文重點寫梓州南亭景致之美以及張公之德行的崇高。他治理有方,所以才有閑情吟賞風月。最后敘述飲宴的事。文章緊湊,將議論、敘事和抒情巧妙結(jié)合,從而使駢體散文別具一格。
上一篇:駢文《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小園賦》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