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
寒 山①
杳杳寒山道②,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fēng)吹面③,紛紛雪積身④。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注釋】
①寒山(生卒年不詳),舊說為貞觀著名高僧。自號寒山子,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相傳享年一百多歲。時賢以晚唐杜光庭《仙傳拾遺》中的所載“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歷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dāng)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并結(jié)合寒山的詩作,以史證詩,認為他大概生活在唐代開元至大和(726—830)年間。說法不一。《全唐詩》編詩一卷,錄三百零三首。
②杳杳:言山路深暗幽遠。
③淅淅:寫風(fēng)的動態(tài)感。
④紛紛:寫雪的飛舞狀。
【詩本事】
寒山長住天臺山寒巖幽窟中,與拾得、豐干皆隱棲天臺山國清寺,故稱“國清三隱”。寒山本為僧人,除以佛禪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外,其他詩多描述世態(tài)人情、山水景物。詩風(fēng)幽冷,別具境界。
【賞評】
寒山的詩常寫遠離紅塵的幽谷寒山、空靈苔跡,而禪意盎然。《杳杳寒山道》是寒山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主要寫他幽居天臺山寒巖時周圍的靜謐、空靈、悠遠的景致,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絕世獨立的高妙情懷。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描述山道的形勢和位置。山路幽遠盤旋,在山嵐霧靄中時隱時現(xiàn),盤繞在寂寥空幽的山澗邊。“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遠處空谷悠響,啾啾的鳥鳴聲時時傳來,輕細的鳥語反襯出山路的清幽,營造出“鳥鳴山更幽”的空靈。“淅淅風(fēng)吹面,紛紛雪積身”,一番山水便是一種境界,詩人的超然世外的高妙境界則使他靈魂凝為永恒,淅淅的風(fēng)拂面而不知,紛紛大雪積于身而不曉。不僅如此,“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朝朝”、“歲歲”屬長短不同的時間概念,而疊字連用,同樣可言時間之悠長。也就是說,詩人參悟玄機,朝朝見日而不見日,年年度春而不知春,不知時序的變化,不辨春去秋往,完全沉浸在禪意之中。
全詩八句,每句皆以疊字領(lǐng)起,雖然句式略顯單調(diào),卻也未流于呆滯。隨著疊字所模擬的物態(tài)、音響、狀貌、時間的不同變化,詩中的山水、人鳥、風(fēng)雪、情景也一一呈現(xiàn),并都帶有浸透全詩的靜謐寂寥的感情色彩,從而烘托出詩人僻居寒巖、不問世事的心情。
【詩評選輯】
①明·王宗沐《寒山子詩集·序》(見明臺州計謙亨刊刻本):如空谷傳聲,乾坤間一段真韻天籟也。
②清·沈德潛《古詩源·例言》:俚語俱趣,拙語俱巧。
③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寒山詩集提要》: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
④近代·程德全《寒山子詩集跋》[見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刻本]:以詼諧謾罵之辭,寓其牢愁悲憤之慨,發(fā)為詩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
上一篇:《望月懷遠》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柏林寺南望》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