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夢》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小說,三十三回。未署撰人,作者不詳,但從行文上看,可以確定是潮州人所寫。 《三春夢》的石印本有“敘”但沒有加“敘”題,敘后作者也沒有署名。
《三春夢》的寫作年代是清朝中葉,大約在康熙以后,該書就有手抄本,當時被列為“禁”書。直到辛亥革命后, 民國初年,才有石印本。
《三春夢》記的是康熙甲寅十三年四月至丁巳十六年六月(1674~1677年),廣東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抗盛清統治的事件。劉進忠是明朝武舉, 后事于清主,平寇有功,被加封為總兵官之職,鎮守潮州。他頗體恤百姓。看清朝旗軍虐害人民,欺凌潮軍,并殺害了他的弟弟,最后還收買刺客謀殺他,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舉兵反叛。
起義以潮州府郡——即現在的潮安為中心,北至大埔,南臨南澳、饒平;東通詔安,西達博羅,從廣東的東部擴展到中部,起義軍在人民的支持下殺敗了清四大藩王,軍兵發展至四十余萬。又與福建、臺灣的鄭成功相聯合,鄭成功命藩師統領劉國軒等四員大將,雄兵五萬至潮州,與劉合兵南征攻打廣東省城。但劉進忠是個投機分子,他在康親王二十萬大軍的重圍和誘降面前叛賣了起義軍,又歸順了清王朝。他一面逐個說服反對投降的將領,一面命徐奇亮寫告示,令士庶人等,凈去頭發,以歸清制,又令倒去明王永歷旗號,樹起清朝旗號。他自己進京向康熙投誠請罪,被斬首示眾,起義因之失敗。
《三春夢》是一個比喻性的命名。劉進忠搞的潮州起義,前后時間恰好三年,三春與三年相合。至于“夢”字作者寓托了以下三層含意:一,潮州起義對于潮州人民來說,是一個糊涂夢,三年過去,潮州面目依舊;二,對劉進忠來說,是一個荒唐夢,他因此而死于九泉之下;三,對潮州通判嚴三春來說是一個惡夢。
這部書,雖然寫的是人民起義,但在主導思想上,仍然是以封建道德倫理為依歸,不僅劉進忠這個逆將的前前后后, 或投清,或復明,無非為事主,維持帝王的統治而投機取巧,了此終生。這個起義,成功了,對明的江山有利;失敗了,對清的統一之局也仍然有利。 盡管如此,《三春夢》仍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劉進忠的起義正值三藩作亂之時,三藩本是明的叛臣,劉進忠打著復明的旗號,用意在籠絡人心,其實腐朽的明王朝并不可復。 《三春夢》的作者選此題材,皆在反對清統治的殘暴,對新的民族壓迫不滿。
這部書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特色:一,沒有一般的俗套,近乎白描,直書無華。二,未寫人,先寫事,為后來人物的出現鋪陳。如第四回中,鄉民農夫的家小,來城收買糞溺,被韃女旗婦誘入取樂,最后被殺害,尸骸割碎,藏在甕內,放在城南馬路,以至激起民憤。三,本書寫武打,別開生面,分外動人。例如第十二回寫街戰,動員人民,在商鋪將防盜的缸瓦、甕略、石子、穢物等件旋放;又用青竹段、銼釜、木桶……推至街上,使騎兵沒法作戰,終于全殲。四、這部書,由于大半是實事實寫, 實話實說,使本來面貌自然猶存。特別是潮州的風物,寫出了不少,很別致。語言明白曉暢,注意吸收提煉方言口語,顯得生動鮮明,如寫“刀”: “此刀方入帥府之時,刀尚姓白,如今刀出大門之后已姓翁,不知這刀快利如何?今將白大人的頭頸,且來發市試看。”生動極了。還可舉出:“明知現死,圖其賒死。” “兒你鐵總兵不做,情愿要做紙將軍”等。
上一篇:《七峰遺編》簡介|鑒賞
下一篇:《三白桃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