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峰遺編》簡介|鑒賞
清初中篇白話時事小說,共二卷六十回。作者七峰樵道人,生平無考。1917年虞山丁氏初園排印的《虞陽說苑》甲編中收有該書,實為最早之刊本。排印的底本為《瞿氏菰村漁父鈔本》。瞿氏原本“七峰”作“海角”,故此書又名《海角遺編》。
小說完稿于1648年夏。以日系事,記錄了自1645年4月至9月間,作者所親聞目睹的時事。重點敘寫了常熟縣以嚴栻為首的城鄉人民的英勇抗清斗爭和被殘殺的悲慘情狀。
順治二年五月十一日,清兵破南京,虜弘光,南明文武一夜逃光。六月,清兵入據蘇州郡,隨即下令各縣三日內剃發改裝,激起了蘇州郡及附近常熟、江陰各縣士民的抗清怒潮。閏六月初十,常熟城鄉士民擊殺清廷新任縣吏,推戴鄉宦嚴栻(字子張)為義軍首領,嚴拭不負眾望,立即建營設哨,布署迎敵。鄉宦時子求妒恨嚴栻兵權獨攬,亦招聚無賴千人組成時家營,并親至崇明縣明室宗藩義陽王軍前挑唆誣陷。七月初二,義陽王進軍福山(常熟縣兆臨江大鎮),夜襲常熟。以謀反罪名捕捉了嚴栻,非刑拷打。依附義陽王麾下、由兵痞暴發起家的孟河鎮總兵胡龍光進駐常熟城。搶奪了嚴栻所造的全部軍器大炮,并撤毀嚴栻所置的通邑保障,變易其御敵法度,同時大肆搜刮銀錢布帛、刑戮殺人。五六天后,嚴栻逃歸常熟,繼續組織抗清斗爭。然而,終因戰略攻守部署全遭破壞,實力大損而無力抵御清軍的入攻。七月十三日晨,清兵進攻常熟。扎營南門外的時子求,率軍離營,放任清兵長驅直抵南門。駐軍城內西南隅的胡龍光不發一矢不開一炮,致使清兵于十四日辰刻砍開南門一擁而入。胡即縋城奔福山,偕同義陽王揚帆逃往崇明。僅嚴子張孤軍拒敵,死傷慘重。清兵入城,鄉兵死戰,無一人免。清兵屠城,城中百姓無論男女老幼都做了刀下之鬼。常熟城內尸橫滿街,河水盡赤。經過兩天的大搶掠,于十六日,清軍滿載金帛子女撤回蘇州。常熟城破后,各鄉鎮的義兵團結嘯聚,繼續抗清。延敵進城的時子求被鄉兵梟首于七星橋上。八月十七日,清兵再次進軍常熟。嚴栻軍于華蕩接遇清軍,短兵相交,死傷潰散。嚴栻被救脫險,長期避居花莊。清軍入據常熟縣。大清知縣洪一緯出告示令百姓剃頭,剃頭者十之八九。九月十五日,清軍擊潰穴據福山的義陽王殘軍,迫使入海逃歸崇明。大清江南巡撫土國寶親臨福山,出榜安民。沿海一帶漸漸歸服。
六十回書猶如一軸驚心動魄的巨幅油畫。殷紅的鮮血鋪成了畫幅底色,畫面正中凝聚著斷頭不屈的英雄群像。畫幅四周的邊角陰影中則跳躍、蠕動著一些毫無氣節喪盡天良的卑劣宵小。作者以闊大的手筆難抑的悲憤,刻畫了這樣一軸反抗種族壓迫爭取民族生存的時代畫圖。它雖取材于常熟一地,卻是清初神州各族人民抗清的縮影。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新聞性、真實性。作者用急就的手法記錄下了許多生動的原始素材,有的還未及精雕細琢結構成藝術形象。人物也大都為漫畫式的勾勒或速寫式的淺繪,主體感不強。作為小說未免有粗糙之感,如果作為報告文學來讀,則具有無比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
本書回目整齊,敘寫簡潔。尤以精確而又幽默辛辣的文詞見長。舉一例以見一斑:
第三回 賢太史見危改節劣知縣聞變掛冠胡騎乘虛破竹下,弘光郡縣如崩瓦。
守城殉難并無人,義士忠臣皆是假。
賢太史翰林錢謙益,弘光朝官禮部侍郎,清兵至希冀作清朝宰相,翻然改節投降豫王軍前。里人改其門聯曰:
南北兩朝元老,清明二代詞臣。
上一篇:《七修類稿》簡介|鑒賞
下一篇:《三春夢》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