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戲曲文獻·現存明代戲曲文獻述要·戲曲總集和選集
戲曲總集有《復莊今樂府選》,稿本,姚燮編。原書卷數不詳,清蔡鴻鑒《文榷二編敘》云500卷,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今存395種632卷。共裝訂為192冊,浙江圖書館藏110冊,寧波天一閣藏56冊,國家圖書館藏2冊。這是《古本戲曲叢刊》之前規模最大的一部以戲曲為主體的總集。此書分為衢歌、弦索、元雜劇、明雜劇、國朝雜劇、元院本、明院本、國朝院本以及元散曲、明散曲、清散曲、耍詞等12類。其中所謂院本即南戲和傳奇。明人戲曲作品所收雜劇25種、傳奇71種(佚12種)。其中史槃的《雙舫緣》(即《合紗記》)、磊道人和癯先生的《撮盒圓》,均不見傳本,但其佚曲卻保存在此書,前者錄有《投紗》《驚噩》《爭婚》3出(見第68冊),后者則有《覓寓》《訂友》等13出(見第72—73冊)。袁于令的《珍珠衫》,僅沈寵綏的《弦索辨訛》收有《歆動》1出曲文(《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因怕觸犯禁忌,將它刪掉),而此書收錄《歆動》《哭花》兩出(見第87冊)。書中保存有大量姚燮的校記、題識和評語,是研究姚氏本人和入選作家作品的重要文獻資料①。由于學者不易見到此書,故未能引起重視和利用。據臺北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也藏有抄本《復莊今樂府選》67卷16冊,包括衢歌《迎鑾新曲》5種6卷、弦索《董西廂》4卷、元雜劇《漢宮秋》等61種57卷。
明代戲曲選集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專門選錄一部戲中的一出或數出的戲曲選集,如明郁岡樵隱輯古、積金山人采新的《綴白裘合選》;另一類則以劇曲為主,兼收供清唱用的散套、小令及時調小曲,如明方來館主人輯《萬錦清音》。早在明代正德、嘉靖時,就有《盛世新聲》和《風月錦囊》的刊行,而大量出版通俗小說和戲曲書籍卻在萬歷時期。為了適應舞臺演出的需要,滿足廣大觀眾的喜好,當時南京、福建等地的書坊,競相編選“時興新曲”,一些劇作家和審音度曲之士也推波助瀾,遂使刻印戲曲選集蔚然成風,其流風余韻一直延續到清代。僅福建建陽麻沙書坊就刻印過三百多種戲曲選集,今海內外所存明刊曲選也不過四十多種。可惜多半流散到海外,成為難得一見的孤本。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鄭振鐸、向達、王重民、劉修業、王古魯等趁出國交流或訪書的機會,都非常留心尋訪并關注此事。其中傅蕓子(傅惜華之兄)尤為突出,1932年旅日時,在日本著名的內閣文庫、宮內省圖書寮、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中,發現一些未見著錄的孤本秘籍,其中戲曲選本就有《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玉谷新簧》《摘錦奇音》《樂府南音》《玄雪譜》《大明春》等,并撰文《東京觀書記》《內閣文庫讀曲記》《釋滾調》等(見《白川集》,東京文求堂1943),對其曲目、佚曲、版刻(并附有各書書影)加以介紹,使國內治曲學者大開眼界,開始重視坊間所刊刻曲選的學術價值。新中國成立以后,《古本戲曲叢刊》編委會也準備在前九集出齊后,就著手編輯出版《戲曲選集叢刊》,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未能實現。后來臺灣大學王秋桂匯編《善本戲曲叢刊》,將散失在海內外的明清孤本戲曲選集搜集影印,1984年,由臺灣學生書局刊行前三輯,之后又編有續集問世,深受海內外學者的歡迎并加以利用。
《善本戲曲叢刊》的前三輯,第一、二輯為明代戲曲選集,第三輯為明蔣孝編《舊編南九宮譜》、清徐于室、紐少雅訂《九宮正始》等6種重要的曲譜。第一輯包括:(1)《樂府菁華》凡12卷,明劉君錫輯,萬歷二十八年(1600)書林三槐堂王會元刻本;(2)《玉谷新簧》(原名《玉振金聲》)5卷,明吉州景居士編,萬歷三十八年(1610)書林劉次泉刻本;(3)《摘錦奇音》6卷,明龔正我編,萬歷三十九年(1611)書林敦睦堂張三懷刻本;(4)《詞林一枝》4卷,明黃文華選輯,萬歷間福建書林葉志元刻本;(5)《八能奏錦》凡6卷,今存1、3兩卷,明黃文華編,萬歷間書林愛日堂蔡正和刻本;(6)《大明春》(別題《萬曲長春》)6卷,明程萬里選,萬歷間福建書林金魁刻本;(7)《徽池雅調》2卷,明熊稔寰編,萬歷間福建書林燕石居主人刻本;(8)《堯天樂》2卷,明殷啟圣編,萬歷間福建書林熊稔寰刻本;(9)《時調青昆》4卷,明黃儒卿選,明末書林四知館刻本。第二輯收有:(1)《樂府紅珊》16卷,明秦淮墨客選集,萬歷三十年(1602)唐振吾刻,清嘉慶五年(1800)積秀堂覆刻本;(2)《吳歈萃雅》4卷,明梯月主人(即周之標)輯,萬歷四十四年(1616)長洲周氏刻本;(3)《珊珊集》4卷,明周之標編,明崇禎刊本;(4)《月露音》4卷,明凌虛子編,萬歷間刻本;(5)《詞林逸響》4卷,明許宇編,天啟三年(1623)萃錦堂刻本;(6)《怡春錦》(別題《纏頭百練》)6卷,明沖和居士編,崇禎間刻本;(7)《萬錦嬌麗》,殘存風集1卷,舊題明湯顯祖輯,白云道人編,明末刊本;(8)《歌林拾翠》初集、二集,不分卷,4冊。明無名氏編,清順治十六年(1659)奎璧齋、寶圣樓刻本。1987年,又將《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影印出版。此書簡稱《風月錦囊》,別稱《全家錦囊》,共42卷,明徐文昭編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孫崇濤、黃仕忠有《風月錦囊箋校》、孫氏另有《風月錦囊考》,2002年中華書局出版。
俄國著名漢學家李福清在歐洲講學時,從丹麥皇家圖書館和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訪尋到三種孤本明代戲曲選集,即《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調新詞玉樹英》《梨園會選古今傳奇滾調新詞樂府萬象新》《精刻匯編新聲雅雜樂府大明天下春》。由他和復旦大學李平共同編輯成 《海外孤本晚明戲曲選集三種》,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三種曲選與《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的版刻形式一樣,都是三截版,上下兩欄為戲曲,中欄為散曲和俗曲?!队駱溆ⅰ?卷,明黃文華選集,書林佘少巖繡梓。收錄明初南戲以及傳奇散出106出?!稑犯f象新》前后集,各四卷,明阮祥宇編,書林劉松甫梓。今僅存前集,收錄南戲及傳奇散出61出。《大明天下春》編者不詳,今存第4至第8卷,收錄明初南戲及傳奇散出97出。像《雙節記》的“可蘭描像”、《焚舟記》的“孟明習武”、“百里視別母從征”、《忠諫記》“文拯鋤奸”、《忠藎記》的 “解晉獲罪分離”、“解家赴謫遼東”等不見于他書著錄。這三種孤本曲選的發現和影印,不僅豐富了晚明的戲曲遺產,也為研究明代的青陽腔和清理明代戲曲劇目,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明代傳奇作品豐富多彩,由于封建統治者的鄙視、禁毀和兵燹等原因,絕大多數都已散失,幸虧在選本中保存了大量的佚曲資料,如明胡文煥編輯的《群音類選》(中華書局影印1980),雖已佚失7卷,尚存39卷,但仍然收有157種劇目的散出曲文,其中59種為明傳奇罕見的劇目。通過這些佚曲才使我們得以了解某些劇作的名目或部分內容,不至于湮沒無聞。吳書蔭又從39部明清戲曲選中輯出126種傳奇佚曲目①。由此可見,戲曲選本的文獻價值彌足珍貴,是戲曲佚曲輯佚的淵藪,戲曲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參校本。這些選本中所保存下來的眾多劇目,不少作品經受不住歷史長河的篩濾和淘洗,已經黯然失色而被人所遺忘。但是,仍有一大批折子戲并沒有失去原有光澤,經過歷代藝術家不斷精雕細琢和移植改編,成為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藝術精品,是一筆寶貴的戲曲文化財富。綜觀這些選本,在它們的書名上不是冠以“昆弋雅調”,就是“徽池雅調”,還有什么“時調青昆”,可謂名目繁多,固然是書商為了牟利,故意花樣翻新,招徠讀者,然而,也反映出晚明舞臺上除雄踞正統地位的昆腔外,還有弋陽、青陽、徽池雅調等各種聲腔與之角勝。他們各自以其獨有的特點爭奇斗艷,展現出明代戲曲諸腔競奏、流派紛呈的盛況。如王古魯的《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從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摘錦奇音》《詞林一枝》《玉谷調簧》《八能奏錦》中輯錄12種劇目的12出折子戲,除《琵琶記》之外,像《招關記》的《伍子胥過招關》《同窗記》的《山伯千里期約》《和戎記》的《昭君親自和戎》《長城記》的《姜女親送寒衣》等都是民間流傳的稀見作品,可以通過對這些劇作的溯源和演變的考證,了解這些劇目在后世的傳承和影響。選本中的大量折子戲以及各種聲腔的寶貴資料,都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有待深入發掘、拓寬研究領域,將戲曲史研究掀開嶄新的一頁。
注釋
① 參見徐永明《姚燮與<復莊今樂府>》,《文學遺產》2001年第6期。① 吳書蔭《明傳奇佚曲目鉤沉》,《戲曲研究》第40輯,1992年3月;又見李修生等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附錄一》,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明代文學與心學·心學與明代文學思潮的演進·心學研究的五個階段
下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戲曲文獻·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戲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