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素女*》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見《搜神后記》卷五。其本事又見于晉束晳《發蒙記》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但情節極簡略。 《白水素女》是一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經由眾人的加工或再創作,內容不斷豐富和完整。它反映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
謝端是個年青的農民,他“夜臥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晝夜”,卻生活貧困,娶不上妻子,失去了起碼的做人的權利。對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作者通過浪漫的幻想,虛構的情節,來實現生活的理想。讓謝在邑下得一大螺,內藏仙女,每日為他“守舍炊烹”。當他窺破了這個秘密時,天河仙女也就離他而去,留下了大殼,常貯米谷,過上了小康生活,也娶上了妻子。透過故事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到,謝端的貧窮,正是由于現實中存在著壓迫、剝削的緣故。謝端的幸運,完全是上帝哀憐的結果,但卻支持了勞動者改變命運的合理要求,反映了他們企望過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白水素女的形象非常動人。她藏身螺中,從天上來到人間,可謂委屈求全、平易近人了。她不象“天臺二女”那樣華貴超凡,也不象“天上玉女”那樣侍婢成群,她是一個極普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她為謝端看屋做飯,勤勞質樸,心地善良。當她回答謝端自己是什么人時,說:“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權為守舍炊烹。”表示了對弱者的深切同情。作者是完全按著勞動人民的審美觀點來描繪這個形象的。
故事本身有很大的奇異性。田螺其大如“三升壺”,就已經神奇無比,竟能藏住少女,更是奇特的幻想,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她離去時, “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撲朔迷離,令人遐想。
描繪生動、細節逼真,是這個故事感人的另一個原因。當謝端不知何人為自己做炊,欲探究其中奧秘時,寫到:
……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雞鳴出去,平旦潛歸,于籬外竊窺其家中,見一少女從甕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門,徑至甕所視螺,但見女,乃到灶下,問之曰: “新婦從何所來,而相為炊?”女大惶惑,欲還甕中,不能得去。
“潛歸”、 “竊窺”、 “入門”等一系列動作,極有特點,又符合生活邏輯和情趣,形象地刻畫了謝端的驚喜,素女的惶惑,和對未來的向往。
《白水素女》的故事,在梁任昉的《述異記》中,面目全非,主人公由農民變成了書生,寫他觀濤得螺,視女為妖,完全是一副道學先生的嘴臉,令人可憎,失去了民間文學的原有的光彩,而成為封建道德的宣教品。唐傳奇小說集《原化記》里的《吳堪》一篇,是《白水素女》的進一步發展,且加進了懲罰貪官污吏的內容,可見《白水素女》這個田螺型故事的巨大影響 。
上一篇:《癸辛雜識》簡介|鑒賞
下一篇:《白綾巾》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