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李世民
唐朝杰出的皇帝。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自幼機敏聰慧,見識非凡。18歲前曾生活于民間,知百姓疾苦,目睹隋王朝的覆亡。后隨父南征北戰,多謀善斷,深得父親喜愛。隋大業十三年(617),策動父親于太原起兵反隋,入關建立了唐王朝。他因功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并帶兵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因與太子李建成不和,于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高祖李淵迫于形勢,遂傳位于他,自稱太上皇。次年,唐太宗改元“貞觀”。他在位23年,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他統治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但在其統治后期,生活奢侈,營建宮室,人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加深。貞觀二十三年(649),因服“金石秘劑”,病逝于含風殿,年52歲,廟號太宗。
李世民一生推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吸取隋亡的教訓,完善“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度,注意人才的選拔并耐心接受臣僚的意見;清理刑獄,廢除一些苛法,變重刑為輕刑,并嚴格要求官吏依法執行。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推行“輸庸代役”政策,力求把賦役控制在法定范圍內;獎勵開荒,興修水利,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在邊疆建設上,迫使北方的突厥講和,并采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民族政策。北定突厥,又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建立漢藏的友好和睦關系。他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與外交活動,使唐朝的版圖西至焉耆(今蔥嶺東),東極大海,南抵林邑(今越南占城),北達大漠地區。在文化上,下令設置史館,廣泛購求和整理天下圖籍,抄藏內府;下令編修《氏族志》,命魏徵編《群書治要》、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李泰修《括地志》等,大大繁榮了學術文化。在外交上,積極同亞洲各國保持往來,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通過交流,許多國家的植物品種、音樂、舞蹈、繪畫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絲綢、茶葉、瓷器等傳往亞洲許多國家。李世民統治時期,文治、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興盛的大國。他非常注意納諫,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也總結了“貞觀盛世”的主要經驗:一、不嫉賢妒能;二、用人揚長避短;三、敬賢而諒解不才之人;四、褒獎正直之人;五、同等看待漢族和夷狄等民族。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成為全世界較有影響的一代巨人。
上一篇:繪畫·朱耷
下一篇:繪畫·李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