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道家道教·老子哲學
老子的姓名字號,歷來說法不一。據《史記·老子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人。約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曾做過周王朝掌管圖書的史官,接受過孔子詢問古禮的請求。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
老子的思想流傳下來有文字可考的是《老子》一書。一般認為,《老子》這部書是經過他這 一學派編寫的,僅有5 000多字,是用韻文寫成的一部非常抽象概括的贊頌體的哲理詩,其中吸收了不少民間謠諺,通俗易懂,便于流傳。書中包括的思想基本上可以代表老子的思想,是老子學派的重要典籍。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提出“道”這一最高范疇,用它概括事物存在與變化的最普遍的原則和規律,并作為宇宙本體論中的核心概念。
“道”原稱“天道”,出現在春秋時期,指天象運行的規律,同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命運規律。史官出身的老子,深受天道觀的影響,吸取了道與天道的涵義,用來概括為永恒循環運動著的宇宙本體,以及宇宙運動的總過程。
關于“道”,《老子》書中概括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這里講的“道”與“大”是力圖把道的兩個內涵區分開來,當“道”的內涵指“宇宙運動的過程”時,稱作“道”,猶如道路、行徑,猶如“天道”指天象運動的規律一樣;當“道”指“宇宙萬物的本體”時,又可稱作“大”、“ 一”,如“萬物得 一以生”,猶如母生子,深邃幽遠的宇宙本體產生于天地實體之先,不靠外力而生存,不靠他力而循環往復地運動著,包藏著玄妙的事物本性,包藏著產生萬物的無限生機,是天下萬物的創造者。因此,《老子》中的“道”,是對宇宙自然、萬物起源的一種假說,是對宇宙自然中萬物運動變化規律的抽象概括。在老子這一哲學學派中,“道”能代替“大”、“一”的概念而專指事物的本體,但“大”、“ 一”的概念不能反過來替代“道”去括指事物運動的總規律以及運動的過程。
以《老子》這種宇宙本源核心論為出發點的“道”。在后代道教典籍中多述作“玄道”、“大道”、“真常道”、“無上正真大道”等,都是指天地萬物的本根、本原、總系,都是以老子哲學思想中以“道”作為本體論的核心為基礎的,同時加以宗教化改造而成的。老子本人由歷史人物逐漸神化為道教的教祖,道教之所以以“道”命名,當與《老子》這部經典的思想體系的核心命題有直接的關系。
作為本體論核心的“道”,具有“有”、“無”兩種性質。《老子》認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就是說真實存在的實體,并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真空”,其中包涵、孕育著能產生、派化出其他有形象、有性質的“實有”、“物有”。因此,一切有形有象的東西都是從無形無象的東西衍生而來的,而且這一有具體形象和性質的東西不能再創造出與之完全相同的物體。“有生于無”,便是宇宙生命論的核心,“有”和“無”便是“道”具有的兩種性質。
《老子》認為“道”是“無”和“有”的對立統一體。“無”指“無名”、“無形”,如“道隱無名”、“道常無名”、“大象無形”,這樣的“無”,并不是指一無所有的空無、虛無,而是指構成世界的無名無形的混沌狀態,是用語言無法描敘的最最原始的階段,它沒有任何物質屬性和具體形象,它超越于物質世界之上,成為物質的源泉。因此,所謂的“無”,絕不是與“有”相對峙的空虛部分。“道”作為“萬物之母”(圖12)派生物質時,則稱為“有”、“有象”、“有物”、“有精”等,它是構成一切有形有象的東西的基礎。“有”與“無”對立而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作為實體,“無”作為利用,猶如有了器皿中間的空間,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車轂中間的空間,才有車輪的均速平穩的轉動;有了門窗四壁的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有無相生,就是從無形無象衍生出有形有象的過程,即:由道化生出本質“一”,由“一”化生出母源的“二”,由“二”化生出原始事物的“三”,再由“三”化生出大千世界中的萬物,這就是《老子》宇宙生成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老子》的“生”,包含有“化生”、“母生”、“生生”、“分化”的生機能源,因此,“道”和“物”既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同時也體現了近似“母”與“子”的相生關系。
有了“道”的存在,萬物才得以產生,并進一步分化繁衍生生不息。因此,《老子》的“道”作為宇宙本體論的核心,似乎是帶有精神原則性的東西,具有廣泛性、概括性,同時更具有普遍規律的意義。
老子提出“道”是“象帝之先”,即產生于上帝之先。世界的變化是由道所決定的,而不是由后生的上帝決定的。“道”對于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說,“道”產生世界中的萬物,供人利用,供一切生物維持生存,但不憑借這樣的功績作為資本,也不主宰一切而為所欲為。正因為“道”有這樣的內涵,才具有巨大的化育萬物的力量,“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指出天地沒有仁與不仁,宇宙中萬事萬物自生自滅,決不是上帝能指揮主宰的。自然界的生生滅滅,是無意志、無目的的表現,所以《老子》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產生自然萬物的總根源,因此,“道”是“無不為”的;“道”并不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構成世界萬物,所以,它又是“無為”的,同時,“無不為”是以“無為”為條件的。
老子及老子學派針對西周以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為的宗教思想,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學說,這是他們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貢獻。
不可言說的“道”,是神秘而難知的本原,因為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人們要認識這一切,不能憑借耳、目、手等器官,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唯道是從”,才能把握這個世界。這里所說的“道”即是“一”,是“萬物得一以生”的宇宙本體。在老子看來,認識就是以“道”觀物,只要得了“道”,就可以認識萬物,知道一切,就可以彌補人類感官不能獲知的東西,“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里,老子提出了抱本守一的認識論,本體“一”是“母”,是源頭,抱守永恒的本體就是“知常”,“知常曰明”,因此“智慧出”。
《老子》指出人的認識是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因此,認識只能通過實踐,開始于感官經驗。認識事物,要根據事物的本來面貌,主張要“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天下觀天下”。就是說,認識一身,必須從一身來觀察;認識一鄉,必須從一鄉來分析;認識個別的、具體的事物,可以通過學習,日積月累,去增加知識,所以老子認為“為學日益”。但要認識最高原理、認識宇宙規律的“道”,必須排除感官經驗,從有限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通過理性思維,使認識深刻化,這樣才能知“天地根”。
因此,老子提出了“滌除”、“玄覽”兩個認識過程,“滌除”指洗滌思想、心靈中的污垢,摒除內心雜念的干擾,排除主觀成見,保持客觀態度。“玄覽”指用深遠的思維去考察事物本質所蘊含的哲理,這樣“致虛極,守靜篤”,抱本守一,就可以知曉天下,“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掌握事物的根本規律(圖13)。
老 子的“道”的至高無上性和神秘性,為道教神學提供了哲學基礎,老子“靜觀”、“玄覽”的認識論,“專氣致柔”的養生學說,自然無為、貴柔貴謙的處世哲學,又成為道教修煉方法和出世思想的理論依據。然而,老子從哲學家衍變成道教教主是經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東漢時,受佛教影響,楚王英“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桓帝親祭老子于濯龍宮,并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張陵初創五斗米道時,沒有本《老子》之說建立宗教體系,張修、張魯則奉《老子五千文》為教典,在《老子想爾注》中就以老子為教祖,上封“太上老君”尊號。唐朝時,由于帝室認老子為宗祖,道教被稱為“老教”,施行了一系列崇奉老子的措施。在儒、釋、道三教中列于首位,于是老子的教祖地位得到各道派的認同。從此,哲學家的老子成為中國道教的教祖。
上一篇:傳統文化·書法篆刻·篆刻
下一篇:傳統文化·儒家學說·考據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