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米友仁
紹興乙卯初夏十九日,自溧陽來游苕川,忽見此卷于李振叔家,實余兒戲得意作也。世人知余喜畫,競欲得之,鮮有曉余所以為畫者。非具頂門上慧眼者,不足以識。不可以古今畫家者流畫求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毫發事泊然無著染。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蕩。焚生事,折腰為米,大非得已。振叔此卷,慎勿以與人也。
——《趙氏鐵網珊瑚》
〔注釋〕 紹興:南宋高宗年號。乙卯為紹興五年。 溧陽:今屬江蘇省。苕川:即苕溪,源出天目山,東流經杭州,西流經蘇州等地。 頂門慧眼:佛教傳說摩醯首羅天有三眼,其豎之一眼稱頂門眼,最超于常眼,后來常以慧眼比喻敏銳的眼力。 僧趺:僧人盤腿而坐。 焚生事二句:焚生事句本與下句“折腰為米”對文,疑應作“焚身生事”,才可解。《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注云:“焚,斃也。”焚身生事,意謂為生計而勞身損壽。折腰為米:《晉書·陶潛傳》:“以(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米芾在繪畫藝術上主張要“適興”而作,要求“平淡天真”的風格。他認為“山水心匠,自得處高也”,即是要在作品中充分表現出畫家本人的人品、胸襟和志趣。他的兒子米友仁也是如此,反對當時風行的“金碧輝煌,格法謹嚴”的院體畫,本文所說的“不可以古今畫家者流畫求之”,大概就是指此而言的。友仁對“兒戲得意作”極為自賞,因為這恰好是隨意著筆,自然流露,體現他本人“忘懷萬慮”、“平淡天真”意趣的作品。到了“折腰為米”的日子,則不復有這種興會和情致,自然就不能畫出往日那種好畫來了。
上一篇:《窮魚賦(并序)·〔唐〕盧照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羆說·〔唐〕柳宗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