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獨漉堂全集
詩文別集。三十一卷,其中詩十四卷。清陳恭尹撰。恭尹生前嘗自刻《獨漉堂稿》六卷、賦一卷,其中第四卷分上、下。其寫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的自敘云:“今四十無聞,老矣。念方將請教于大人長者,吾之善不善,當與天下共見之,何有區區詩文之末哉。因命兒曹,匯為一編,偶一省覽,輒掩卷太息,自傷失學而已。”鄧之誠言此編“載詩至康熙十九年庚申,似即其時所刻”《清詩紀事初編》。可能詩集初編成于康熙十三年,適逢三藩之亂,故拖至十九年方刊刻問世。此編有彭士望與趙執信二人所作序言。康熙五十六年,恭尹逝世十七年后,又刻此三十一卷本。此本所收詩包括十一個小集。卷一《初游集》、《增江前集》、《中游集》,卷二至卷三《增江后集》,卷四《江村集》,卷五《小禺初集》,卷六《小禺二集》,卷七《小禺三集》,卷八《小禺后集》,卷九至卷一三《唱和集》,卷一四《詠物集》,卷一五為詩馀。卷一六以后還當有《壽言集》五卷,未刊。每小集前皆有作者或編者所著小序,說明寫作時間與名集之原由。這些小序的集合便是作者之小傳。如《初游集》小序自言生平與父親殉國事跡,又言自己“煢獨一身,蕭條四壁,猶之客也,故謂之游,其詩雖未成聲而哀傷之所自始也。自己丑迄甲午(1649—1654)之春,存其稍可觀者為《初游集》”。又如《小禺初集》小序云:“小禺者,番禺二山間一小丘也。甲子始卜居茲丘之陽,丙寅之冬遂移家焉。”恭尹自編之集至《小禺二集》,自清世祖順治五年戊子至圣祖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48—1698)前后五十年,唯康熙三十八年巳卯、三十九年庚辰未編。《小禺后集》為恭尹子陳贛所編,收康熙三十八、三十九兩年之詩,《唱和集》、《詠物集》亦皆陳贛編。此三十一卷本的前六卷亦非恭尹最初自編之《獨漉堂稿》六卷。三十一卷本前六卷錄詩至康熙三十七年戊寅,比原六卷本多十八年之詩。可知陳贛編恭尹詩時作了大量的刪削,作者最活躍時期的作品只編作一卷(第一卷),其中必有大量違忌犯禁作品被刪去。三十一卷本最早刊本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所刻。宣宗道光五年(1825),陳氏裔孫陳量平又據印本重加剞劂刊刻,穆宗同治(1862—1874)年間及民國年間皆據此本加以刷印或排印,1919年印本前有德溫肅所撰年譜。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清詩鐸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