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赫爾措格
西德電影導演。原名維爾納·施蒂佩蒂克。生于慕尼黑,年幼時父母離異,他是在一個農場長大的。中學畢業后在慕尼黑等地攻讀歷史、文學和戲劇,并很早就嘗試拍電影。他曾用自己在鋼鐵廠當臨時工掙來的錢拍攝了一些短片,如《赫爾克里士》(1962)、《沙中游戲》(1964,未公映) 和《保衛德國十字會的堡壘》 (1966)。1964年,他還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火焰》,獲得了慕尼黑電影新聞工作者俱樂部的嘉獎。1967年,他的短片《最后的話》獲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大獎,于是,依靠由此得到的獎金和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的資助,他將劇本《火焰》易名為《生活的標志》 (1967) 拍成電影,這是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上映后即榮獲西德電影銀綬獎,1968年又獲柏林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獎,自此他名聲大振。
赫爾措格生性喜歡獨往獨來。當年輕的德國導演們1965年以后的大部分影片主要對歷史或現實,社會或政治進行探討的時候,他的作品卻有迥然不同的意圖,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影片是由于異常強烈的迷戀而產生的,而且我知道,我看見了人們尚未看到和未曾認識的事物。”他特別喜歡到遙遠的異國他鄉拍片。《生活的標志》是在希臘拍攝的,這部影片探討了人們處于孤立狀態時相互之間的關系。1970年,他到撒哈拉沙漠拍攝了 《法塔·莫爾戛納》,這是一部抽象地比喻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影片。在同年的《侏儒也要從小長大》中,一群侏儒在一座孤島上滑稽地模仿生活中各種傷風敗俗的東西,影片拍攝于加那利島。《重重障礙的前途》(1970)這部一小時的影片描述了一些遭受種種困難的兒童,《沉默與黑暗的國度》 (1971)塑造了一個極為動人的聾瞎女的形象,她極力幫助與她命運相同的人。《阿吉爾,上帝的憤怒》(1973) 是一部構思精妙、很受觀眾歡迎、在國際間引起極大反響的影片,系根據1590年歐洲征服者去南美尋找所謂的黃金國的僧侶洛普·德·阿吉爾的記事拍攝的,描寫了一伙西班牙探險家前往一處地圖上沒有的地區,結果一個個逐漸在精神上遭到毀滅。影片的主旨在于表現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對現實的狂想的失敗,有人認為阿吉爾影射的是希特勒。影片在巴西拍攝,畫面展現了南美叢林中奇異壯美的風光。《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 (1974) 這部影片用主觀描述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卡斯伯·豪塞充滿神秘色彩的不幸遭遇。影片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獲評委會特別獎,之后又在倫敦和紐約電影節上獲獎。
赫爾措格在自己的影片中一再流露出這樣一種動機,即對“新畫面”的追求,以及不斷探索對“我們自己的新的認識” (赫爾措格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經常表現處在極端境地中的人。他總是想方設法表現這些人自我犧牲的命運,以直接觸動觀眾的感情。這一特點在他的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如《從東非來的醫生》 (1969),《雕刻家施泰納爾的狂喜》 (1974),《土耗子要咬掉多少木頭?》 (1976) 和在瓜德歲普島拍攝的 《硫磺坑》(1976)。在1976年的影片《玻璃心》中,赫爾措格以一如既往的風格描述了一個有先知先覺本領的牧羊人,他被收進一個專門研究神經錯亂者的研究所,成為那里的中心人物,并且讓全體演員都在他的催眠術中活動。
1978年,他將20年代德國名導演茂淄拍攝過的影片《諾斯凡杜拉——恐懼交響曲》再次搬上銀幕,它在1979年的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布景獎。同年他導演的 《沃切克》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在1982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上,赫爾措格化了3年多時間歷盡種種困難、耗資1600萬馬克拍攝的《菲茨卡拉多》,這使他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影片在南美拍攝,故事描述了19世紀末的一個幻想家菲茨卡拉多為了把歌劇藝術帶到原始地區經歷的千難萬險。他新近的影片是: 《綠螞蟻做夢的地方》 (1984),獲得了西德電影獎。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斯隆多夫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文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