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文德斯
西德電影導演。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早年曾在慕尼黑和弗賴堡學習醫學和哲學。1967—1970年在慕尼黑高等電影和電視學校學習電影,同時還在《電影評論》雜志和《南德意志報》兼職,撰寫影評和關于搖滾音樂的文章。在校期間他拍過六部短片,如《銀城》 (1968)、《同一名選手又射擊了》 (1967)、《亞拉巴——2000光年》 (1969)等。他的第一部長片《城市之夏》 (1970) 也是他的畢業作品,是一部實驗性的偵探片,耗資很少,講述了一個犯罪者的往昔,他從獄中出來后,因為想到自己的過去而逃跑,影片的大部分鏡頭是車隊的行駛,有個鏡頭長達八分鐘。在這些作品中,文德斯已顯示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影片幾乎不使用蒙太奇技巧,影片的目的不是要論證什么,而是要表現生活中存在著冷靜的觀察、等待或不停頓的發展等現象。他對運動不進行任何剪接,特別喜歡表現公路、汽車、摩托車、飛機、火車和輪船,因而也一再描寫遷移、迷航、旅行。他的影片以表現迷人的美洲著稱,而又由于他對搖滾樂的愛好。這種音樂在他的影片中是不可缺少的。他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是友誼,男人之間 (或一個男子和一個孩子) 的友誼,而婦女在文德斯的世界中大都無關緊要。
1971年,文德斯和法斯賓德等人創建了作家電影出版社。這家以自我支助為目標的電影公司出品了文德斯的故事片《守門員害怕罰點球》 (1972)。這是根據彼得·漢德克的小說改編的,表現了一個人的異化,這部影片票房價值很低,但卻顯示了他是新德國電影中有巨大希望的青年導演之一。接著,他又拍攝了《紅字》 (1973),這部根據美國小說家納薩尼爾·霍桑的名作改編、耗費巨資的影片仍未獲得成功。之后他相繼拍攝了旅行三部曲: 《阿麗絲在城市》 (1974)、《錯誤的舉動》 (1974) 和《時間的流程》 (1975)。《阿麗絲在城市》是相當成功的,講述了一位攝影師要為一位德國出版家搞一次有關美國的圖片報道,但找不到合適的主題。在飛返歐洲途中,他遇到了一個失蹤的小女孩,便陪伴這孩子四處尋找她的祖母,但沒有找到。面對籠罩在人們周圍的根深蒂固的冷漠,兩人的友誼顯得更加可貴。《錯誤的舉動》系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自由改編,影片中的麥斯特是一位當代德國作家,他從家鄉北德出發,周游西德,尋求靈感,探索問題。關鍵的一個場景是,攝影機安裝在一架直升飛機上,飛機長時間地隨著一列火車飛行,之后離開火車向著更高的地方飛去。此片獲得1975年西德最佳電影導演獎。《時間的流程》 的主人公是個行跡不定的電影機械師,也處在不停的旅行中。他開著一輛輕微破損的大型卡車,上面裝滿了電影器材,沿著東德邊界跑遍了不發達的各州,為那里的電影院檢修放映機或擔任放映工作。其間他結識了一個年輕人,這人不知是由于疲勞過度還是有自殺念頭,把汽車開到河里。
1975年,文德斯創建了自己的影片公司。翌年,他在西德拍攝的耗資最多的影片 《美國朋友》除獲西德電影獎外,并于1977年正式代表西德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競選,大獲成功。1978年,美國導演兼制片人弗朗西斯·科波拉聘請文德斯赴美拍片。文德斯導演了描寫偵探小說家達希爾·哈默特、并由科波拉制片的 《哈默特》 (1982)。在美國他還導演了 《尼克的電影——水上的閃電》 (1981) 和《事物的狀態》 (1982),后者以紀錄片手法表現虛構的情景,描寫了一位完全以文德斯本人為模特兒的電影冒險家的經歷,其中不乏虛構的場面。影片用黑白片拍攝,獲得了198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從此他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進一步確立,成為新德國電影中最有名望的青年導演之一。他于1983年拍攝的 《得克薩斯州的巴黎》 (與法國合拍),描寫了一位男子在失蹤四年之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得克薩斯尋找家人的故事,它獲得1984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金棕櫚獎。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赫爾措格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法斯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