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述要] 梁惠王說:“我對于治理國家,盡心竭力!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內。當河東發生災荒時,我也是這樣做。看看鄰國的君主辦理政事,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人民并不見減少,而我的人民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孟子答道:“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一響,刀鋒槍尖一接觸,就有人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人竟然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說他是膽小鬼,行不行?”王說:“不行,只不過他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事主檔案] 孟子(約前372—前289) 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歷游齊、宋、滕、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晚年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恢復井田制度,省刑薄賦。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強調認識論和倫理學相統一的“天人合一”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著作有《孟子》。
上一篇:《誠好秀才 杜正弦 楊素》
下一篇:《謔語資嗢噱 王士禛 汪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