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類·借物懷人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此詞借著桃花這條詠物的線索,或明或暗地敘述了一段戀愛故事。……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懷人。比之崔護那首結構較簡單的七絕詩來,別有一種委婉的風情和綺麗的文采。(《唐宋詞鑒賞辭典》楊海明評語)
【詞例】
六州歌頭
韓元吉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云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繡戶曾窺,恨依依。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
【解析】 這首詞以詠桃花為線索把敘事和抒情貫穿起來。詞上片開頭寫東風特意先吹上桃樹枝頭,接著以擬人之筆寫桃花嬌美倚朱扉,詞人大概恍惚若見伊人吧。今時見到桃花如此,他不禁憶起一年前桃花初綻,如少女“隱映新妝面”,開在“臨水岸”,那時“春將半,云日暖”,桃花夾岸,順斜橋而轉,一直到城西。至此詞人著意寫桃花,然而在桃花之后似乎藏匿著什么,接下去,故事便發生了。那是綠草軟軟、莎草如茵時,詞人驅馬至遍布桃花的垂楊渡口,他急忙勒馬停下引起一陣馬嘶,他看到了什么?伊人在凝視著他,一笑嫣然,她的臉上薄薄拂著胭脂,不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嗎! 他們就這樣伴著鮮艷的桃花相識相戀了。他后來曾去訪她,可她卻僅從繡戶偷偷地望著情人,咫尺天涯,真是情依依而無限悵憾。下片開頭則寫詞人今時舊地尋人不見,只見昔日他們攜手觀桃花處(這暗示他與她“繡戶曾窺”后,終于如愿愛戀),如今是“香如霧”,而且落紅隨步,他多么珍愛這桃花,于是盡怨這春光為何遲暮了。詞人苦苦尋人不見,他“消瘦損”卻 “憑誰問”?這些只有桃花知道,可桃花依舊,而伊人不見,物是人非,今昔之感,他落淚了。看著那識歸舊巢的燕子,盡管煙雨中仍雙雙伴飛,可是她在哪里呢?他愁思衰老,在這長好的春光中,夢想見到她。然而他這如 “前度劉郎”(劉郎,暗代桃花,兼用劉晨、阮肇天臺桃源洞逢仙女之典)的重歸之人,象過去那般美好的境遇能有多少呢?想起這些,那桃花都在為他悲傷。他長久立在舊地,直至暮靄茫茫,他還望著那夾岸桃花,恨不得直望到桃花源頭 “武陵溪”!當他恍然如夢而醒,只有哀嘆 “往事難追”!
可見全詞寫今見桃花而憶昔日桃花時與伊人相識相戀,今尋舊地桃花依然而伊人不見,苦尋不得,只有淚濺桃花,于是抒寫痛苦而失落的情懷。詞中詠桃花是條線索,用它貫穿敘事和抒情。由于詞實質上是一種抒情詩,受體裁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詳細完整地敘事,可是詞人又需要在敘事的基礎上抒情,怎么辦呢? 于是詞人 “或明或暗地敘述一段戀愛故事”,為什么這 “或明或暗地敘述”又能聯成一段生動感人的故事呢?原因就在于詞人用詠桃花這條線索把斷斷續續的故事情節串聯了起來,于是讀者通過聯想形成生動故事,而詞人所抒寫的懷人之情也即此而發,并強烈感人。可以看出,詠桃花這條線索起著很大作用,若沒有它,則詞不能或明或暗地敘事并在此基礎上抒情,即使是勉強寫來,也會雜亂無章。因而詠桃花這條線索貫穿始終,不僅輔助完成了敘事抒情的任務,還使得脈絡清晰、結構自然完整,有渾然一體之感。
再說詞中詠寫桃花,意在借物懷人。詞人鐘情依戀桃花,視之知己,他的思情宛如桃花,而桃花更宛如伊人,撩人情思。這樣的詠物實際上是寄情托義于物了,詞人是在用桃花象征伊人乃至思情。這種象征手法的好處在于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用具體的事物表現出來,在作品中以生動的畫面訴諸人的聯想,是化抽象為形象,是符合文學的形象思維規律的。其次是象征物 “桃花”所表現的意義既與作品主旨密切相關,又有一定距離,因而在作品中反復出現形成一種若合若離、亦虛亦實的朦朧之美。這樣在作者是婉轉表情達意,在讀者則感到雋永含蓄。另外此詞的象征物 “桃花”運用于象征詞的主要敘事抒情形象并貫穿于始終,在詞的開合、照應中起到關聯作用,使得作品結構自然完整。運用象征手法,要求象征物與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意義有相近、相似或相關之處而可以引起聯想。這首詞以桃花象征伊人乃至情思,有其淵源。《詩經·周南·桃夭》 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比興美貌女子。崔護 “人面桃花相映紅”詩句更使 “人面桃花”密切聯系在一起。這首詞以桃花為象征物,借詠桃花而敘事并抒情,桃花貫穿全詞始終,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使人倍覺親切地沉入美感享受之中。
這首詞以詠桃花為線索而敘事抒情,并運用了象征手法,因此它比單單詠物或一般借詠物抒情之作結構復雜,內容含量也大。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是借詠楊花而擬寫思婦之情。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是借詠杏花抒寫自己的離情哀恨。姜夔《暗香》 則是通過詠梅花而抒發懷思舊人之情。至于周邦彥 《瑞龍吟》(“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則以桃花映襯抒寫懷思伊人的傷離意緒。聯系比較來看,也可以看出韓元吉這首詞也是受到了它們影響的,然而詞人有所創新,這首詞的結構和所運用的象征手法是超乎一般詩詞之上而比較接近于散文了,因此也是成功而高妙的。
上一篇:詠物類·蓮詞第一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詠物類·描寫物態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