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行輩
中國特有的表示家族縱橫關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個人在家族中的長幼次序,表示同輩的橫向關系。先秦時代,常在名或字中加伯 (孟)、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夷是兄,叔齊是弟; 孔丘字仲尼,“仲” 就是排行老二。春秋時魯國貴族有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其祖先就是三兄弟。唐代詩人經常以排行相稱,如白居易被稱作白二十二、元稹被稱作元九等。這種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排算的,不是現代這樣的同父兄弟的排行。輩指輩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縱向關系,前代叫作長輩,同代叫作同輩,后代叫作晚輩。在傳統社會中,輩分比排行更重要,晚輩須尊敬長輩,相見、言談、宴飲等,都有尊卑的禮節須講究。在民間的壽筵、婚宴等儀式活動中,多以輩分年齒來安排座次。輩分在稱謂上也有反映,如與祖父同輩的須稱“爺”,與父親同輩的須稱 “叔”或“伯” 等。唐代以后,輩分逐漸在人名中表示出來,即同家族同輩兄弟的名字中用一個相同的字 (此字可在中間,也可在最后),這個字通常叫作 “輩字”,而某一輩則稱作 “某字輩”,如唐代有顏真卿、顏杲卿、顏春卿等,這三兄弟同屬顏家的 “卿字輩”。如果是單名,則通常用偏旁相同的字,如宋代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都帶 “車” 旁。一些大家族通常規定出若干代的輩字,這樣,同一家族即使歷經數代,分居各地,從名字上也能分辨出輩分關系來。在全中國的千家萬姓之中,從古到今,當然要數孔子后裔的行輩關系最完整清楚。孔氏從第五十一代孫起,始規定全國孔氏族人統一的輩字為: 元、之、浣、思、克、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清朝時,原有孔氏輩字已經用完,乾隆皇帝特賜孔府三十字用作輩字,前十字實際上是回溯自五十六至六十五代的輩字,后二十字為: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九年 (1920),孔府又繼擬了二十個輩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從孔子到現在,共有七十七代子孫,其縱橫關系即所謂行輩基本未亂。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蒙古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