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蒙古
北方民族名。源于東胡族系,經(jīng)過長期錯綜復雜的民族發(fā)展過程,逐漸形成有共同民族特點的部落群體,分布在大漠南北,以游牧為生。唐代始見于記載,稱 “蒙兀室韋”。公元1140年,孛爾只斤族酋長合不勒奪取金克魯河以北地區(qū),始以“蒙古” 為稱號。“蒙古” 意為銀,與女真族的 “金”相對。但蒙古各部互相攻劫,形同仇敵,直到十三世紀初,出身孛爾只斤族的鐵木真經(jīng)過東征西討,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上的眾多部落,建立起蒙古汗國,鐵木真被推舉為 “成吉思汗”,意為 “天下之主”。從此,東起興安嶺,西起阿爾泰山,南到陰山,原來各自為政、各有其名的游牧部落,都在蒙古汗國的旗幟下,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這就是后來滅金、滅夏、滅南宋,最后統(tǒng)一中國,建立大元王朝的蒙古族。蒙古族是典型的馬上民族,天性驃悍,驍勇善戰(zhàn),曾經(jīng)兩次西征,從亞洲殺到歐洲,“蒙古旋風”所到之處,盡皆望風披靡,而蒙古鐵騎總數(shù)不過十來萬。蒙古族曾經(jīng)在橫跨歐亞的廣闊土地上,建立過四大汗國:俄羅斯的欽察汗國 (亦稱“金帳汗國”),中東的伊爾汗國,西遼的察合臺汗國,天山南北的窩闊臺汗國。后來的結果是,窩闊臺汗國在1310年被察哈臺汗國兼并,而察哈臺王國卻完全受控于元朝皇帝。欽察汗國的統(tǒng)治延續(xù)到1480年,伊爾汗國的統(tǒng)治延續(xù)到1388年,竟比蒙古族在中國的統(tǒng)治時間還長。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占大都,元朝滅亡,蒙古族退回大漠南北。明正統(tǒng)十四年 (1449),蒙古瓦刺部進攻山西,明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 (今河北懷來縣東)被俘,史稱 “土木之變”。明末,科爾沁、察哈爾等部先后歸附滿洲,組成“蒙古八旗”,成為滿清王朝的勁旅,故入關后,清廷給予其種種殊榮和特權。蒙古的興衰,至今仍是歐亞學者探討的熱門課題。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jīng)學·董仲舒
下一篇:禮俗學·習俗·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