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劍溪說詩》新詩鑒賞
詩論,二卷,又編一卷,清喬億撰。億(1702~1788)字慕韓,號劍溪,江蘇寶應人。國子監生,與沈德潛友善。科場不遇,專力為詩。一度客游山西,為猗氏書院山長。
喬氏論詩受到明代前、后“七子”和沈德潛“格調說”的影響,但也強調“詩學根于性情”,“性情,詩之體;音節,詩之用”。把格調在音節中的表現歸納為“近體在字句,輕重清濁;古體在氣調,舒疾低昂”。書中所論,注重傳統詩教:“詩學根本六經”;又對詩教有所突破:“所謂性情者,不必義關乎倫常,意深于美刺,但觸物起興,有真趣存焉。”還說:“詩不在深,在真。”“能感人便是真詩,不能感人便是偽體。”他還認為“景或不真,情焉得實?雖詞句清美,氣味恬雅,可以充高品,不可為真詩。”這些地方都可見喬氏所受“性靈說”的影響。
書中最精彩的是對自《詩經》以來的歷代詩人和許多名篇佳句的品評與分析。如言“讀陶詩當察其樂中有憂,憂中有樂。至其見道語,赤劉以來詩人所未有。”“‘俊逸鮑參軍’‘,逸’作奔逸之逸,才托出明遠精神,即是太白精神,今人多解作閑逸矣。”評白居易言:“白樂天中懷坦蕩,見之于詩,亦洞徹表里,曲盡事情,俾讀者欣然如對樂易友也。”評李白詩云:“如海水群飛,變怪百出,而悠然不盡之意自在,所以橫絕高絕。”
喬氏有專門論杜之作。此書論及杜詩處亦極精彩。喬億說:“世人但目皮色蒼厚、格度端凝為杜體。不知此老學博思深,筆力矯變,于沉郁頓挫之極,更見微婉。”也就是說杜詩風格既統一于沉郁頓挫,又富于變化。在《書元稹論李杜優劣論后》(《劍溪詩話又編》)中對李白、杜甫的長處和后世對他們的取法與評論都作了很好的分析。
此書是清代詩話中比較好的一部詩話,今人郭紹虞把它收入《清詩話續編》。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宋詩精華錄》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元文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