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論語
儒教經典。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據 《漢書·藝文志》: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 《論語》。” 將孔子生前言行“輯而論纂”,這就是 “論語” 一名的由來。事實上,《論語》 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孔門弟子集體完成的項目。有人據 《論語》 中孔門弟子只有 “曾參” 和 “有若”被尊稱為 “子”,因此認為 《論語》 主要是由曾參和有若的弟子記錄的。無論出自何人之手,《論語》都是孔子思想言行最權威的記錄,從西漢開始,就從 “傳”升格為 “經”,直到 “五四” 新文化運動之后,才被降格為諸子。《論語》 在流傳過程中,曾經有“魯論”、“齊論” 和 “古論” 三種版本系統,篇數不同,文字也有出入。今本 《論語》 是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綜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約一萬兩千字。《論語》 在中國古代,是讀者最多的儒家經典,如在唐代,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 “五經”,但《論語》和 《孝經》 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 “公共課”。《論語》 不是長篇大論,而主要是孔子生前言行簡短而傳神的記載,既有對話,也有獨白,包括對社會、政治、歷史、人生等各方面的深刻見解和即興感慨,給后代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啟示。古人有“半部 《論語》 治天下” 的說法,據宋人筆記載,北宋宰相趙普退朝只讀 《論語》,宋太宗問及此事,趙普回答: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當然,這只是即興的 “妙語”,而非事實,就如同古代某某帝王說他靠讀 《資治通鑒》起家一樣,都是故作瀟灑之談。平心而論,《論語》雖非 “句句真理”,但卻有許多語句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格言,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小不忍,則亂大謀”、“割雞焉用牛刀”、“欲速則不達”、“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上一篇:禮俗學·習俗·行輩
下一篇:文學·文論·詩可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