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蔡伸
蒼梧謠·天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這首小詞,牌名蒼梧謠,單調、平韻、四句,共一十六字,亦名十六字令。篇幅雖然短小,但寫出了異鄉為客,月夜思親,寂寞難耐的一段心曲,其情感的容量卻是頗大的。藝術手法雖近乎直白,但境界宛然,真摯動人,乃小令中的一篇名作。開頭一個“天”字,就象是痛苦靈魂中暴發出的激越呼喊。接著是一句深深的怨尤:“休使圓蟾照客眠”!圓蟾,就是月亮。古代神話謂月中有蟾蜍,蟾就成了我們民族指代明月的抒情意象。它又隨著主體情感的不同而被賦予多種色彩,或稱孤蟾,或稱玉蟾,或稱寒蟾,不一而足。這首詞中的“圓蟾”,既用來指代滿月,又同客中月夜的孤寂情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月圓時節人未圓,自然激起感情的波濤卷上心頭,就不能不怨冥冥長天在有意捉弄天涯游子了!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寫客中月夜,思親懷鄉的作品,多得不勝枚舉。如白居易《七夕》:“煙宵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寫得多么深婉含蓄。如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向死生”,又何等凄涼悲苦。至于“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之言簡情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之情理兼長……無不自有境界。但象這首小令,把情感寫得如此強烈、率直的卻極為少見。“人何在,桂影自嬋娟”。后兩句抒情的力度雖然稍減,但痛苦,無奈之情卻轉而深沉了。桂影,還是指月,古代神話中說月中有桂,后世詩家,也就以桂宮稱月了。嬋娟謂美好的形態。孟郊《嬋娟篇》有“月嬋娟,真可憐”的詩句。蘇軾詞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也是狀月亮之高潔秀美。但這首詞中的“桂影自嬋娟”,其感情卻同前人之作大異其趣。相思人遠,長夜難眠,極度的孤寂使嬋娟月影都失去了魅力,甚至反怨其自作多情了。
前人論小令多以含蓄為佳,但也以真率為妙。特別是近人王國維,其《人間詞話》中,更以“喜怒哀樂”為“人心中之一境界”。因而他把能寫“真感情”之詞,也同樣視為“有境界”的佳作。他甚至說這類作品中,“非無淫詞,然讀之者覺其沈摯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蔡伸的這首《蒼梧謠》以其真率強烈的抒情方式,獨具一格,以王氏論詞標準評之,可謂深得境界之美。它被歷代傳為名作,其原因,正在于此吧。
上一篇:(金)吳激《人月圓·南朝千古傷心事》金詞原文鑒賞
下一篇:陸游《釵頭鳳·紅酥手》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