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倒用作結》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詩有極尋常語,以作發局無味,倒用作結方妙者。如鄭谷《淮上別故人》詩云: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味,此卻倒用作結,悠然情深,令讀者低徊流連,覺尚有數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舉其一為例。(賀貽孫《詩筏》)
【詩例】
淮上別故人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解析】
胡應麟《詩藪》中說“絕句最貴含蓄”。絕句體制短小,抒情寫意不能多作鋪染烘托。在這種條件下,要增強詩篇的藝術表現力,就要避淺直,就深曲,特別要在發端與收尾處施用技巧。“倒用作結”,可算技巧之一。倒用作結就是說原本應作開頭的句子卻拿來作尾句,這樣一變,詩的首和尾便都有了奇韻,從而提高了詩的藝術品格。一首詩,如開篇便點出正意,好像起于當起之處,明白顯豁,詩意明了,可這樣往往破壞了詩的韻味。如紆徐寫來,前面先作鋪染烘托,使讀者被帶入詩境,受到感染,這時再點出正意,便可免除讀者徑直入詩的平直寡味之感。而另一方面,因前面有了情景的籠罩,這正意一出,便成了直接抒情的句子,使詩的境界得到開拓和升華。于是這結句又起了開啟的作用,生出許多余韻。因而,起句倒用作結,在意韻方面可使它前有所承后有所接,使小詩言簡意豐,含蘊不盡。
鄭谷的《淮上別故人》寫自己暮春黃昏在揚子江畔與友人作別,別后,兩人將各向南北,獨奔前程,題旨在一“別”字。而這別又不是一般的留者送行人,而是二人向背,各上旅途,實在是別有一番惜別依戀之意、孤凄落寞之情。詩中“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正包含了這種種的情事和蕭瑟的別意。但若以此句為發語,讀者沒有任何情感醞釀,只能從敘事角度入題,難以于平述中味出低回流連之意,這樣此句便成了平直無味的敘說了。現在詩篇開頭把各自取路遠行這一本旨隱去不說,先寫江邊之景,即景點出離情:二人來到江頭渡口,只見楊柳飄綠,春色濃郁,正值一年好風景,可一對友人不能同游,卻要就此作別,心中已是凄楚難言。又見楊花點點,隨風灑落,更讓人想到前路的輾轉飄零,心中凄楚又添一層。這時,天色向晚,步出離亭,又聽離笛聲聲,隨風近耳,不禁使離愁別緒更增十分。如此一路寫來,造成觸目傷離,聞聲恨別的情境。這時,再突然拋出最后一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好像說,盡管我們百般留戀,而縱然惜別終須別,在這春江渡口,只能南北兩分,各上天涯路。詩篇戛然而止,可惜別傷離之情卻止而不斷,斷而不絕。那別前的悵惘,別時的無奈,別后的感傷,前路獨行的凄涼等等,種種情感盡在不言中。確實令人涵詠思味,低回不已。
點明詩篇本旨的句子,用于發端便平直無味,倒用作結則余蘊無窮,其奧妙何在呢?這正是很好地運用發揮了詩中的情景可以相互映襯烘染,牽延生發,而使詩意綿延不窮這一藝術原理,讓詩的意、象、情、景,實現最佳的融合與連綴,以便婉轉作勢,紆曲傳情。詩章婉轉生發,才能使詩味濃醇。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收句相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先伏一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