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兮辰良,① 正逢吉日時辰良,
穆將愉兮上皇。② 恭敬肅穆娛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③ 手撫長劍玉為環,
璆鏘鳴兮琳瑯。④ 佩玉聲輕彩色鮮。
瑤席兮玉瑱,⑤ 華貴祭席玉壓邊,
盍將把兮瓊芳。⑥ 滿把香花供神前。
蕙肴蒸兮蘭藉,⑦ 蕙草裹肉蘭做墊,
奠桂酒兮椒漿。⑧ 桂酒椒漿齊敬奠。
揚枹兮拊鼓,⑨ 高舉鼓槌將鼓敲,
疏緩節兮安歌,⑩ 拍節疏緩歌聲悠。
陳竽瑟兮浩倡。(11) 竽瑟齊奏放歌喉。
靈偃蹇兮姣服,(12) 神巫起舞美服裝,
芳菲菲兮滿堂。(13) 香氣四溢飄滿堂。
五音兮繁會,(14) 眾音交會動四方,
君欣欣兮樂康。(15) 上皇欣喜賜安康。
【注】①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辰,時辰。辰良,即良辰,因要與下文押韻而倒置。古代以天干紀日;地支紀時(辰)。②穆:恭敬肅穆。愉:同“娛”。此即指楚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現作樂,歌舞以娛神”(朱熹語)。娛神,使神靈得到娛快、歡樂,以降福于人。上皇:即東皇太一,為諸神之中神位最高的神。③珥:指劍柄上端像兩耳突出的飾品,即劍環之類。④璆(qiu):即璆然,形容玉石相懸擊的樣子。鏘(qiang):鏘鏘,象聲詞,此指佩玉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響。琳(lin)瑯(lang):琳、瑯皆美玉名。琳,青碧色玉,班固《西都賦》:“琳珉青瑩”。瑯,即瑯玕(gan),珠形玉。《急救篇》注:“瑯玕,火齊珠也。一曰石(按古稱玉為美石)似珠者也。”琳瑯,在此指各種色彩鮮明和各種形狀的美玉。⑤瑤席:瑤,美玉。此指無尚珍貴華美的席墊。玉瑱(zhen):琪,同“鎮”,用玉做的壓席器物。⑥盍:同合,聚集在一起。瓊芳:瓊,赤色玉。此指赤玉般美麗的花朵。⑦蕙:香草名。肴(yao)蒸:亦作“殽烝”,大塊的肉。藉:墊底用的東西。⑧椒漿: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⑨枹(fu浮):鼓槌。拊:敲擊。⑩安歌:歌聲徐緩安祥。(11)陳:本有宣揚的意思。《禮記·表記》:“事君欲諫不欲陳。”這里指下述竽、瑟等樂器之聲大作。浩倡:倡,同“唱”。浩唱,指大聲唱,歌聲宏亮,氣勢浩蕩。(12)靈:楚人稱神為靈,稱巫也為靈。這里指用歌舞來娛神的群巫。偃蹇:綽約的舞姿。姣服:美麗的服飾。(13)芳菲菲:香氣濃郁的樣子。(14)五音:指宮、商、角、微、羽五種聲調。繁會:眾音匯成一片,即齊奏。(15)君:這里指東皇太一神。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間神話故事,并利用民間祭歌形式寫成的一組風格清新優美的抒情歌曲。《東皇太一》是《九歌》的首篇。這首詩曾被疑為是整個祭神典禮中的迎神曲(見《聞一多〈什么是九歌〉》),但從本篇內容來看,它寫的只是眾神中的一神,被祭祀的神只是“東皇太一”,與后面各篇諸神的描寫并無聯系,因此迎神曲的說法,似還值得商榷。但是這篇詩確有它的特殊性。這首詩敘寫了祭神的場面、盛況,但受祭的神并沒有出場,這就與后面多數詩篇不同,后面諸篇(除《國殤》、《禮魂》外),都有受祭神出場,甚至生動地寫了他們的故事,而《東皇太一》則只有祭祀場面的描寫,而無神靈的活動。
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九歌》中的其他一些篇章,所描寫的乃是諸如日、云、山、川等自然神,而“東皇太一”卻是屬于凌駕于自然神之上的所謂“上皇”尊神。自然神產生于萬物有靈論,即泛神論,而做為皇天上帝的宇宙大神,卻是經過人們頭腦進一步抽象化的產物,一般說來,它往往帶有地上君主的投影。在人們心目中,它創造一切,統治所有,因此具有無上神威。但從形象來說,它又帶有籠統性。古人對這種神往往表現為崇敬有余,而親切不足。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神秘感和威嚴感,而不象自然神那樣具有生動、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人情味。但《東皇太一》一詩,卻以特有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再現了古代祭禮的隆重場面,表達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誠的宗教感情,以及當時人們企圖通過娛神、敬神活動,而獲得安寧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東皇太一》篇幅不長,全篇僅十五句,但它極為成功地寫出了一場祭禮的盛況,以及在這場祭禮中所特有的嚴肅而熱烈的氣氛。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詩中首先寫這場典禮是在特選的吉日良辰舉行的,正是在這美好的時日,人們集合在一起,以十分敬畏的心情來參加這次祭拜造物主的活動。詩歌開端,即表現了這場祭禮的隆重性。接著寫典禮開始。首先出場的是這場典禮的主祭者——一個繁飾盛裝的巫師。“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他身攜長劍、腰佩美玉,且一舉一動之間,好不恭謹、嚴肅!我們看他入場時,手撫劍環,唯恐發出聲響,完全是一副小心翼翼,恭謹謙和的樣子。這一“撫”劍環的動作細節描寫,無疑增加了典禮上的肅穆氣氛。下句又寫這位主祭者腰佩五光十色的美玉,而這些懸佩的美玉,又隨著主祭者的進退,不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鏘鳴”。撫劍環表現了氣氛的肅穆:王石鏘鳴,其聲細微,非要在十分靜謐的環境中不能聽到。因此,輕微細小的玉石碰撞聲,同樣烘托出典禮上的安靜、肅穆氣氛。同時,佩玉鏘鳴,還表示著人物進退合禮,動靜有節。《禮記·玉藻》篇說:“君子必佩玉,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因此,佩玉鏘鳴,還暗示著這位主祭者彬彬有禮和舉止如儀的體式和風度。
“瑤席兮玉瑱”以下四句,寫的是擺在祭壇上的供物。寶物、鮮花、香食、美酒,表現出獻祭者們的一片虔誠之心。瑤席、玉瑱,顯示祭禮的隆重和典禮的規模。《周禮·天府》:“凡國之玉瑱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故這里寫用“王鎮”,表示了典禮的隆重性。又獻物中馥郁的香花,精美芬芳的肴酒,既表現奉獻者的美意,也顯示著受享者“神格”的高潔。
在此之前,典禮一直是在肅穆的氣氛中進行的。當奠酒以后,樂歌聲突然而起,氣氛驟然活躍起來了。“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這三句詩寫出了在祭禮上依次奏樂歌唱的熱鬧情景。首先是鼓師高揚鼓槌有節奏地敲響鼓點兒。伴隨鼓點兒而起的是合唱隊的歌聲:稀疏的拍節,緩慢的節拍,平緩徐徐的歌聲,繚繞在祭堂上空,更給人帶來一種肅然起敬的感受。隨后則是竽瑟齊鳴,縱聲高唱,強烈地表達了對天神的頌贊之情。
隨后,祭禮進一步達到了高潮。緊跟著鼓聲、吹竽聲,彈瑟聲和高亢震耳的歌唱聲,更為熱烈的場面出現了:“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一群男女巫師,身著五顏六色的美麗服飾,手持鮮花,翩翩起舞,從而香風四溢,充堂盈室。婆娑的舞姿,令人眼花繚亂,撲鼻的花香,使人心曠神怡。祭禮仍在持續地進行,熱鬧的氣氛也不斷高漲:“五音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最后,在五音交匯,繁聲四起中,隆重的典禮結束了。人們依稀的感到,天神在安享了祭品和人們普遍虔誠的頌贊之后,已心滿意足,從而下界的人們也受到福祐,安康、幸福的生活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這首詩從選日擇辰開始舉行祭典寫起,形象地再現了一場具有原始宗教氣息的祭禮活動。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似乎自己也親臨現場,看到了主祭者的服飾動作,聞到了祭壇前供品的馨香,觀賞了楚楚動人的樂舞,并隨著詩中對祭禮進程的生動描寫,而心神搖蕩,感情起伏,并最終得到了上天的一次祝福。宗教觀念是不可取的,但通過初民的這種活動和信仰,使我們領略到初民們所特有的心態和愿望,感受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需求。
上一篇:《丘中有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門之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