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先伏一筆》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意在菲薄明衷,故先伏下正直感通一筆,幽曠兼至。(汪森《韓柳詩選》)
【詩例】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馀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朣朧。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解析】
與提頓、轉接、藏見、倒順、綰插、淺深、離合等一樣,“伏”應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技巧,它的特點是欲有所言,必先預之,通過巧妙的安排,使“篇意前后摩蕩”,達到“精神自出”(劉熙載《藝概》)的目的。韓愈這首詩,即成功地利用了“先伏一筆”的手法,借游衡山拜謁岳廟之機,深沉而委婉地抒寫了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書請寬民徭而被貶陽山 (今屬廣東) 令的幽怨情懷。
聳立于湖南衡陽盆地北端、氣勢雄偉的衡山,與著名的泰山、華山、恒山和嵩山一樣,在古代帝王的祭祀中,屬于品秩最高的“三公”。韓愈于永貞元年(805年)離郴州 (今湖南郴縣)赴江陵(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參軍,途經這座專鎮南方的大山,自然要向天帝授權的岳神獻上自己的一片虔誠了。但詩人卻并不急于直陳此意,而是先以登山途中天氣由陰轉晴的氣候變化,預伏“潛心默禱”、正直感通一筆,使人在不知覺中以為只是詩人得以盡覽群峰的一種慶幸表示而已。而接下去對紫蓋、天柱、石廩、祝融諸峰的形容和下馬趨謁靈宮的描寫,也都由游覽一意而下,未見奇特。直到讀完全詩,仔細回味詩人“欲以菲薄明其衷”,并對廟令以世俗之見亂解神意大為不滿的深層蘊含,才恍然而悟前面先伏“正直能感通”一筆的妙處所在。
原來,詩人當時要向岳神敬呈的,并非是廟令所“偵伺”的“最吉”之意,即企望來日封侯拜相,而是感謝神靈保佑,使他能“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這樣,前面的“感通”與后面的“明其衷”形成了巧妙的呼應,不僅見出“感通”之筆原不僅限于慶幸天氣突然放晴,而且更含有預示“明其衷”的深意。其實,詩人的“感通”神靈和表明心跡的又何嘗僅止于此?他的投宿高閣、酣眠達旦,不是更以形象的描述,印證了他不為廟令胡言所動而甘于“衣食才足”的初衷嗎?而這一點,恰恰也正是岳神被他精誠所“感通”的一種表現。古人曾云:“天之福人也,莫過于予以性情之正;人之自福也,莫過于正其性情。從事于詩而有得,則樂而不荒,憂而不困,何福如之!”(劉熙載《藝概·詩概》)以韓愈在詩中所明之衷——“衣食才足甘長終”觀之,他無疑以“性情之正”得到了上蒼的最大佑護;以此詩所得——“猿鳴鐘動不知曙”觀之,其福又是無與倫比的。可見其前“先伏下正直感通一筆”,至此已和詩人明衷的本意相互摩蕩,從而形成了一種“幽曠兼至”的意境。
這里的“幽”,主要是指早存于胸、經廟令胡言“最吉”而激起的、對仕途多躓的幽怨之情。詩人因為民請寬徭役而獲罪當朝,被貶遠地,現雖遇赦召還,也只是任法曹參軍一類微職,其心情之幽怨激憤,于“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二句可見。這里的“曠”,是指詩人面對坎坷挫折,能以淡泊曠達的胸襟泰然處之。他的“欲以菲薄明其衷”和安臥不覺曉,都充分反映了這一點。而先伏一筆的技法的運用,更使幽曠交匯并集,轉轉入深。
作詩文而用伏應之法,屢見于韓集,這與他的以文為詩很有關系。伏應之法最初多見于古文,尤以司馬遷的敘事文見長。韓愈善“以古文渾灝,溢而為詩”(趙秉文《與李孟英書》),其中長篇古體最為突出。此詩以先伏一筆之法,收前后摩蕩之效,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倒用作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得人心之所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