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鄰
《韓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本篇選自《韓非子·說難》,題目是選編者加的?!墩f難》篇是講向君主進說的困難。戰國時期,各種政治力量都想爭取君主的支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墩f難》分析了進說中會遭到的種種危害,指出要達到進說的成功,就必須得到君主的信任。這則寓言就是用來說明這個道理的,同是正確的意見,卻因親疏關系不同,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則寓言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對待別人的勸告或意見,應首先看其是否正確,而不應因人而異。
這則寓言僅四十余字,短小精煉,含蓄豐滿,寓意深遠。作者先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宋國有一個財主,一次天下大雨,他的院墻給沖坍了。這里的“宋”,是周武王滅商后,商代后裔的封國。順便說一下,在先秦寓言中,宋人常常被當作諷刺挖苦的對象,因而宋人也就成了蠢人的象征。象《揠苗助長》、《不龜手之藥》、《守株待兔》等中的宋人就是這樣。所以只要一講到宋人,人們就會想到這是一個愚笨的人。作者的語言極為簡煉,僅二句八個字,就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身份、事件的起因,而且還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接著寫他人的忠告。先寫富人之子提醒父親要防患于未然:“不筑,必將有盜。”如果不及時把院墻修好,就一定會遭到偷竊。這還不夠,又寫鄰居的一個老人也提出了同樣的忠告??梢姳M快修好院墻確實是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問題,決不可等閑視之。父,是老年人的意思。在這里,作者沒有重復富人之子說過的話,而是只用了“亦云”二字。這既說明了二人的意見是完全相同的,同時又節省了筆墨,避免了重復累贅。而且兩相對照,也為下文揭示富人結論的荒謬埋下了伏筆。那么富人對這樣的忠告抱什么態度呢?作者沒有寫,但從下文來看,他顯然對此事不以為然,斷然拒絕了他人的忠告。這就具體地揭示了富人愚笨的性格特征。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虛實結合的寫法,因而使行文錯落有致,簡煉含蓄。最后寫事件的結果:“暮而果大亡其財。”一個“果”字用得極為精當。既證明了富人之子與鄰人之父的意見是有遠見的,又補寫了富人對忠告的態度,反襯出他的愚笨,而且也透露出作者嘲諷的神情。“大亡其財”四字則有力地渲染了富人所受損失的慘重,交代了事件的結果。至此,可以說故事已經結束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并沒有就此止筆。因為作品的主旨不在于說明不聽別人忠告的危害,而是要揭示出富人不明事理的糊涂思想。因此作者又進一步寫富人由這一事件所得出的荒謬結論:“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里的“智”,作動詞用,是稱贊某人聰明的意思。同是正確的意見,富人卻因親疏關系的不同,而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稱贊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人之父偷了他家的財物。這是多么愚蠢可笑!這里雖然只是粗線條的勾畫,但是一個不明事理的愚笨的形象卻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深遠,饒有情趣。而且文筆簡煉生動,形象鮮明,有濃郁的文學意味。
上一篇:李寶嘉《制臺見洋人》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查慎行《舟夜書所見》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