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三秦文化
“三秦”之名起于后世項羽滅秦之后,此處借用指今陜西及甘肅東部地區。《漢書·地理志》敘其沿革風俗曰:“故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顏師古注曰:“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腹下之肥曰腴,故取喻云。”務本重農是秦地物產豐饒的重要原因,也是三秦文化的首要特點。《豳風·七月》就詳細敘述了秦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年農事概況,篇幅之巨,敘事之細,為《風》詩所獨有。其次是尚武善獵。《漢書·地理志》曰:“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秦風·小戎》即通過一位婦女對她遠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秦人對西戎作戰的一些情形。至如農事詩《豳風·七月》第四章也有言曰:“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秋收之后“載纘武功”,則習武狩獵已經成了秦人生活的一部分。按《考工記》云:“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又云:“秦之無廬也,非無廬也,夫人而能為廬也。”廬,矛戟之柄,專造廬之工匠亦謂之“廬”。人人能造矛戟之柄,所以沒有專造這種東西的工匠了①。《考工記》為戰國時的作品,秦人制廬技術的普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人的尚武善獵。秦人的尚武善獵,前引《漢書》交待了部分原因,此外,統治者不斷擴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周室東遷之前,秦人尚未立國。在這場歷史巨變中,秦襄公護送平王遷洛有功,方得諸侯之封。文公擊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地,后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南),占有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穆公曾攻滅12國,遂霸西戎,由此可見攻伐征戰不絕于秦史。《詩·毛詩序》曰:“《無衣》,刺用兵。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秦風·無衣》有無怨刺姑且不論,其中謳歌了秦軍將士同仇敵愾的激昂情懷,而統治者“好攻戰,亟用兵”卻也是事實。統治者的征伐野心與民眾的愛國熱情相結合很容易在全社會掀起尚武之風,善獵則與此相關。《秦風·駟》即通過秦襄公狩獵游園的描寫贊美了秦人的尚武精神。
注釋
① 參見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第65—66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的典籍·詞集·今存唐五代詞集和保存唐五代詞較多的宋元詞籍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中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