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勃洛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詩歌史上承前啟后的著名詩人,俄國象征派詩歌的積極代表。出身于彼得堡貴族家庭。父母離異后寄居祖父家。在這充滿了自由思想的家庭中,未來的詩人培養了自己大膽的追求精神。勃洛克早在中學時期就開始了詩歌創作。當時他十分傾心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義和費特的“純抒情詩”。象征主義的幼芽剛剛出現在俄國的土地上,勃洛克作為有發展前途的種子,被布留沙夫引進了俄國象征派的培育室,不久一躍成為新運動的中心。他1901年開始在象征派雜志《新路》上發表詩作,1904年出版詩集《美人詩集》。詩集的主題是神秘的虛無漂渺的另一個世界。勃洛克認為現實生活是痛苦的、虛假的、不值得關注的,因而追求那永恒、和諧、美妙的境地,而它的化身就是那位神秘的美人。在這位美人身上寄托了詩人全部的理想和希望。勃洛克把朦朧的印象中的城市生活作為象征的背景,在自己秘密的幻想中構造出了一個理想的世界。詩人早期也創作迥異于象征主義的詩歌,這些詩作素來被視為詩人后期轉向革命的起點。
1905年的革命震驚了詩人,他從象牙之塔中走出來,開始面向現實生活,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捕捉時代的主題。1906年勃洛克出版了第二部詩集《意外的收獲》,收集了他從1900——1906年的作品,其中仍不乏象征主義的形象。不過詩人是將象征理想的形象與丑惡的現實進行對比,以烘托出自己對理想的憧憬。
1904——1906年期間勃洛克寫了大量有影響的詩歌,這是詩人在思想上藝術上步入成熟的時期。后來他陸續把這些作品編成《可怕的世界》、《報復》、《抑揚格詩集》、《意大利詩集》、《我的祖國》等詩集,這一時期創作的主題已不是神秘世界,而是將祖國放在首位。其手法依舊是象征主義的,他常從“美人”、“妻子”等親密的字眼來象征祖國,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
十月革命期間,勃洛克與那些仇視革命的象征派在政治思想上絕裂了,站到了人民的一邊,1918年發表了謳歌革命的長詩《十二個》,它標志著勃洛克創作的頂峰。長詩采用象征主義的表現方式歌頌了偉大的十月革命,它具有象征主義的特征,但沒有象征派濃厚的神秘色彩和頹廢思想,是象征主義一部獨特的代表作品。
1921年勃洛克自殺身亡。
上一篇:西方文學·古爾蒙
下一篇:西方文學·馬里內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