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雪霽圖
元·黃公望作
絹本水墨
縱一一七.二厘米
橫五五.三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九峰雪霽圖》,水墨,僅坡腳略染赭黃。自題:“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鈐兩印。彥功為班惟志,大梁(河南)人,擅詩文。
在元代,黃公望是山水畫變法的重要人物。明朱謀垔說他“自成一家”,“另有一種風度”(《畫史會要》),董其昌說他“特妙風格”(《畫禪室隨筆》)。讀了《九峰雪霽圖》,還聯想到董其昌幾句話:“元之能者雖多,然稟承宋法稍加蕭散耳。”可以說是抓住元代山水畫的要領。“蕭散”兩字意味著松解了宋畫的嚴謹。倪瓚可稱得上“蕭散”,而黃公望“稍加蕭散”,是恰如其分的。
鄭振鐸所編《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之四《宋畫》上輯,刊有北宋范寬《雪山蕭寺圖》(團扇)和《雪山樓閣圖》(軸),前者筆墨嚴謹而老辣,是一幅摹仿范寬的北宋畫;后者構圖完整,也是學宋人的,唯筆力纖秀,恐系后人摹本。但另有一絹本,淡設色的《雪山蕭寺圖》軸,縱182.4厘米,橫108.2厘米,木葉盡脫,古寺深藏,可見嚴寒景色,筆法雄勁,傳是范寬作。和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比較接近,但樹干乃用雙鉤,而黃公望則是一筆單線成樹。可見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雖與北宋畫風一脈相承,卻已抖散了北宋人的謹嚴密扎,出現了所謂“蕭散”的逸趣,這是黃公望晚年山水畫的變格,甚有獨造處。
《九峰雪霽圖》,高嶺競立,層巖聳起,丘壑峣崢,凍樹蕭瑟,是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運筆、用墨、設色,都很簡練精純,尤其是“空勾”造形,凈化了北宋人繁密的皴斫渲染。其散布在各個山巔、村邊的凍樹寒枝,狀如竹根、花須、枯杈,實遙接五代北宋,而出以新意,王時敏謂大癡“神明變化,不拘拘守其師法”(《西廬畫跋》),蓋已突破窠臼,顯出自己的能耐了。清代張庚曾就此圖的章法、筆法作全面分析,并寫了極好的小結:“是圖大癡極經營之作,無平日本色一筆,洵屬神化,可直奪右丞、營丘之席。以其純用空勾,不加點綴,非具絕大神通不能也?!?《圖畫精意識》)
附帶說一說“九峰”。上海市松江區西北平疇的田野間,散踞著一群小山丘,其中厙公山、鳳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馬山、機山、橫云山、小昆山號稱“松郡九峰”,佘山為九峰之冠,但海拔僅有八十多米,黃公望可能游覽過九峰,我們觀賞《九峰雪霽圖》,能不驚嘆畫家變平淡為神奇的高手腕么?
九峰雪霽圖
上一篇:《天池石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群山雪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