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中州文化
中州文化在《詩經》中最突出的表現是所謂的“鄭衛之聲”。朱熹在《詩集傳》卷四《鄭風》末注中說:“《鄭》《衛》之樂,皆為淫聲……《衛》猶為男悅女之詞,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衛人猶多刺譏懲創之意,而鄭人幾于蕩然無復羞愧悔悟之萌。是則《鄭》聲之淫,有甚于《衛》矣。”這里《衛》當是兼指《邶》《鄘》和《衛》而言。班固《漢書·地理志》曰:“邶、鄘、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敝熳映狻班嵭l之樂”為“淫聲”,當然是從維護封建禮教立場做出的道德判斷,不值一駁。事實是,《鄭》《衛》之風詩集中反映了中州地區婚戀生活的豐富和男女情感世界的自由。
《衛風》(含邶、鄘)共39首,鄭風共21首,其中婚戀題材分別約為19首和15首,這在《詩經》中是很突出的。所以如此,緣于以下兩點:第一,中州地區地理特點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中州有大面積的平原和盆地,氣候夏熱冬冷,季節特征分明,如此有利的自然條件使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之區;再加上“天下之中,河山之會”的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商旅集則貨財盛,貨財盛則聲色輳”,因而中州有婚戀詩的天然土壤。第二,統治者的措施?!吨芏Y·地官·媒氏》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币苑畹男问揭幎信仨毾鄷?,未成家者必須成家,今日想來有些不可思議,而且是“奔者不禁”,這是在禮教尚未齊備之時給予男女交往的自由。這一法令顯然施行于全周之地,其所以在中州大行其道,就是因為這一外因通過地域文化特點的內因發揮了功效。
當然,如果把鄭衛風詩中的婚戀詩再加細分,分為歡情類和傷情類,則能看出鄭衛風俗上的一些細微差別。《鄭風》15首婚戀詩中歡情類約有10首,而《衛風》19首婚戀詩中亦約有10首,其余為傷情類,比重孰大孰小,一覽即知。衛地“薄恩禮”(《漢書·地理志》),因而負心漢多,棄婦怨詞多;鄭地風俗“淫”,因而男女自由交往頻繁,相悅之詞眾。
在《檜風》《陳風》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具備中州特色的婚戀。如《檜風·羔裘》寫一女子欲同情人私奔,而男子卻顧慮重重。女子的主動,昭示的是男女交往開放的程度,即朱子所斥的“淫”。至于《陳風·宛丘》寫一個男子愛上了以巫為職業的舞女,這一方面表現了對象選擇的多樣化,另一方面,陳雖地處中州,但“近古之淮夷,而淮夷經濟文化相對中原而言比較落后,為巫風的流行提供了溫床”①。這里展示的是由中州到南方過渡地帶的婚戀風俗。
注釋
① 滕志賢《詩經引論》第9—1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三秦文化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宗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