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八卷。唐岑參撰。岑參(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祖籍南陽(今屬河南)。曾祖、伯祖、伯父均以文墨致位宰相。年幼喪父,隨兄讀書。三十歲舉進士,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次年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爾后一度回京,四十歲再次從軍,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后升為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回京后,任右補闕,官至嘉州刺史,故世稱岑嘉州。卒于成都。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缺少深刻的社會意義,但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寫景之作多佳篇。如“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鄭鄠》),“寂寞清溪上,空余丹灶間”(《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入郡》),“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緱山西峰草堂作》)等,幽致俊逸,以清麗見長,詩風接近謝朓、吳均和何遜。岑參中年親歷邊塞,久佐戎幕,“往來鞍馬烽塵間十余載,極征行離別之情。城障塞堡,無不徑行”(辛文房《唐才子傳》)。詩作題材空前開闊,有抒發為國安邊的豪情壯志,如《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有控訴不義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如《武威送劉單判官》的“夜靜天蕭條,鬼哭夾道旁,地上多髑髏,皆是古戰場”;有歌頌邊防將士的英雄氣概的,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中極力渲染朔風夜吼,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和來勢逼人的匈奴騎兵,有力反襯出“漢家大將西出師”勇往直前的聲威和必勝的信念;《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極力寫吹笛伐鼓、三軍大呼,表現出唐軍英勇無敵的精神面貌,寫得激昂高亢,氣勢雄壯,給人以鼓舞力量。岑參的邊塞詩不只是寫軍事行動,還別開生面地描繪了火山云、天山雪,熱海水的炙熱、瀚海水的奇寒、北風卷地、黃沙入天的奇異景色,并將它們同軍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最有代表性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以雪天送別為題材,描寫西北綺麗雪景和邊塞風光,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把風飛雪舞、天寒地冰的塞外風光,寫成了梨花競放、春意盎然的南國美景,給人以蓬勃濃郁、無邊春意的感覺。岑參詩歌對邊塞的風俗、民情乃至舞蹈、音樂也都有維紗維肖的刻劃描寫,如《首秋輪臺》、《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旋歌》等,想象豐富,色彩濃烈,氣勢奔放,呈現出一幅奇特而又壯麗的塞外畫卷。此外,岑參詩中還反映了邊塞各族人民的友好相處(《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征戌者的思鄉和將士的苦樂不均(《逢人京使》、《玉門蓋將軍歌》),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體現了“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靈集》)的特色。
岑參晚期詩作中,為國效勞的壯志雖還有所表露,但在無法實現時,往往趨于消沉。在《行軍二首》等個別詩作中,發出了傷時憫亂的感慨,他的《西蜀旅舍春嘆寄朝中故人呂狄評事》詩說“四海猶未安,一身無所適,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流露出的也是無可奈何的喟嘆之音。
岑參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色是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絢麗,風格奇峭。從藝術風格的獨特鮮明以及所反映生活面的豐富廣闊而言,岑參是唐代邊塞詩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
岑參詩集版本較多。岑參歿后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是為岑詩編集之始。到宋代,演變成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宋刊十卷本今不傳。今存清阮元輯《宛委別藏》中所收寫本八卷、明正德間熊相刻本七卷,眉端有校文、音釋等;同時有沈恩刻本四卷,今均有影印本。別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岑嘉州集》均為二卷;明楊一統輯《岑參集》一卷。今人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作《岑參集校注》,附《岑參年譜》、《岑嘉州詩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杜工部集
下一篇:韋蘇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