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清代筆記小說集。系屬文言短篇小說。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河北獻縣人。三十一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曾主持纂修《四庫全書》,是乾、嘉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的作品,大約從乾隆五十四年到嘉慶三年之間陸續寫成,前后歷時十年,共二十四卷,計一千一百余則,分為五部分: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這五部分成書后曾分別刊行,嘉慶五年由紀昀門人盛時彥合為一書刊行,取名為《閱微草堂筆記》。
小說在體制上屬筆記小說一類,大都篇幅短小,記事簡要,作者有意追摹魏晉六朝志怪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對《聊齋》中“燕昵之詞,狹狎之態”表示不理解,所以這部小說中多實錄而少鋪陳,多質樸而少文飾,多議論而少想象,多數作品只能算是雜記或是小說的素材。作品內容方面,作者是從儒家正統觀念出發,欲通過作品而達到“不乖于風教”,“有益于勸懲”的目的,對黑暗社會既有批判又有所保留。作者首先對社會的腐朽黑暗和勞動人民悲慘境遇作出了揭露和批判,如卷二記明末災荒,人民“以人為糧,為之菜人”的悲慘現狀。作品反對為富不仁、反對凌虐奴仆,并對下層人民的反抗、復仇行動表現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記童養媳逃亡、卷十七記“周景垣前輩言”等。與此同時也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正直、善良和智慧,如卷十六滄州“老河兵”和卷十一徽州“唐打獵”以及卷十八記妓女戲富室糶谷等故事,都反映了作者這一思想傾向。
小說最重要的思想意義就是抨擊“存理滅欲”的宋明理學,對道學家的迂腐虛偽、泥古不化進行揭露和諷刺。如卷十五中記載一對青梅竹馬、癡情相戀的表兄妹,被斥為“悖理亂倫”,使這對男女一死一瘋。還有卷十二寫某公以氣節嚴正自居,其奴婢偶然相遇說話,即斥之為“淫奔”,“杖則幾殆”,使這對情竇初開的情人“日不聊生”不到半載先后抑郁而死。還有《灤陽消夏錄》卷四寫兩個“以道學自任”的塾師,表面上“辯論性天”、“嚴詞正色”,背地里卻干著謀奪著一寡婦田地的丑惡勾當。在作品中作者對這種虛偽的假道學和封建倫理殺人的罪惡表示深惡痛絕。作品也記敘了不少頗具寓言意味的狐妖鬼怪故事,一方面贊揚了正直善良、忠于愛情、濟危扶貧、堅貞勇敢的鬼狐;另一方面也對一些狐鬼興妖作祟、擾世害民進行了一番揭露和指責。此外,書中一些考辯文字頗具灼見以及異域風光的描繪引人入勝。
小說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它的語言上,記言敘事,簡潔流暢,平易自然,平淡中見機鋒;描繪景色淡雅清新,含有純凈雋秀之美;議論精辟入里,深入淺出,能給人一種哲理的啟示。作品中這種語言方面的特點充分表現了作者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力。正如魯迅評價:“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中國小說史略》)《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文言小說中的重要作品,其文學價值和歷史地位僅次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小說版本主要有道光十五年(1835)廣州財政司刊本,《清代筆記叢刊》本、會文堂書局詳注本、多種石印本及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
上一篇:建筑技藝·欽定工部工程作法
下一篇:古代典籍·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