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
言行持之以恒
【原文】
言物行恒,誠身之道也。萬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無恒,故家內瑣事,今日立條例,明日仍散漫,下人無常規可循,將來掖眾必不能信,做事必不能成,戒之!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
【譯文】
說話行事持之以恒,這實在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一切變化都基于此。導致我錯誤的根源就是做事沒有恒心。因此家里的瑣碎小事,今天定下了規矩,明天還是很散漫,結果使仆人沒有常規可以遵循,將來我再管理他人一定不能服眾,辦事情也一定不能成功,這要警惕啊!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
古樂陶性涉性
【原文】
在何宅聽唱昆腔,我心甚靜且和。因思古樂陶性涉性,其人之深當何如?禮樂不興,小學不明,天下之所以少成材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
【譯文】
在何家聽人唱昆曲,我的心情非常平靜而且祥和。于是由此就想起古代樂曲陶冶情操,梳理本性,那時候的人的高深修養該是怎樣的呢?如今禮樂無法得到倡興,小學方面的知識無法宣解明白,這大概就是天下有用的人才少的原因吧。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
動靜由敬貫穿
【原文】
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雖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由靜之動,有神主之;由動之靜,有鬼司之。始終往來,一敬貫之。
咸豐元年七月
【譯文】
因為警戒恐懼而約束自己,以至于生活在至靜中,即使沒有什么偏頗,內心的操守不失,那么就達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這種連續不斷的樣子,就是由動到靜。因為慎獨而精進,以致在應酬方面很少出現差錯,沒有不合適、不正確的地方,那么就達到了“和”的境界,萬物由此化育,這種肅穆端莊的現象,就是由靜到動。從靜到動,有神掌握著它們;從動到靜,有鬼操縱著它們。動靜之間的這種循環往復,是靠“敬”來加以貫穿的。
咸豐元年七月
勇于改過自新
【原文】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事。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則異常安樂;省得多少膠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丑態。
咸豐元年七月
【譯文】
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要自己承認它,勇于改掉它而沒有一點兒吝惜的心理,這是最困難的事情了。那些豪杰之所以成為豪杰,圣賢之所以成為圣賢,就是在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乎常人。真正能夠通過這道關口,那么心中就會非常地安寧快樂;同時,減少了許多麻煩,減少了許多遮掩裝飾的丑態。
咸豐元年七月
養得恬靜書味
【原文】
生平雖頗好看書,總不免好名好利之見,參預其間。是以無孟子“深造自得”一章之味,無杜元凱“優柔厭飫”一段之趣。故到老而無一書可恃,無一事可成。今雖暮齒衰邁,當從“敬靜純淡”四字上痛加工夫!縱不能如孟子元凱之所公。但養得心中一種恬靜書味,亦稍足自適矣!
咸豐二年正月
【譯文】
我生平雖然很喜歡看書,但是總免不了有一些追求名利的觀念滲透在里面。因此,對孟子的“深造自得”一章沒有很深的回味,對杜元凱的“優柔厭飫”一段也沒有很大的樂趣。因而到老也沒有一本書可以作為依恃,也就一事無成。如今我雖然年歲已老,但也應在“敬靜純淡”這四個字上狠下工夫!縱然不能像孟子、元凱所說的那樣,只要自己心中有一種恬淡安靜、品得書香的味道,也足以稍微寬慰一下自己了!
咸豐二年正月
不宜為勢左右
【原文】
思夫人皆為名所驅,為利所驅,而尤為勢所驅。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不為所搖。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厲百世者矣!
咸豐九年五月
【譯文】
我想:人們都被名譽、利益所驅使,尤其是被形勢所左右。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蘇秦、張儀、公孫衍等這些縱橫家,可以說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的氣勢,而孟子卻不為之所動搖。此人真可稱得上豪杰之士,他的品德足以振奮激勵百代的后人了!
咸豐九年五月
做人須學賢者
【原文】
作書者,宜臨帖摹帖,作文作詩,皆宜專學一家,乃易長進。然作人之道,宜專學一古人,或得今日之賢者師法之,庶易長進。
咸豐九年八月
【譯文】
練習書法應該臨帖摹帖,寫文章作詩都應該專心學習一個派別,這樣才容易有所長進。那么做人的原則,也應當專心學習一位古人,或者以當世的品學兼優的人作為榜樣,效法他,請教他,也許會容易有所長進。
咸豐九年八月
堅守敬恕勤字
【原文】
此身無論處何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茍能守此數句,則無入不自得。子何必斤斤計較得君與不得君,氣誼孤與不孤哉?
咸豐十年正月
【譯文】
無論自身處在何種境遇,敬、恕、勤這三個字是一時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倘若做事情能夠堅守這幾個字,那么無論到了何種境遇都會怡然自得。又何必過多地去計較自己是否得到了君主的信任,是否得到了朋友的友情呢?
咸豐十年正月
做事須求透徹
【原文】
處人處事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細周知,表里洞徹,處之自有方術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問,不善問耳。
同治二年二月一日
【譯文】
為人做事之所以有不適當的地方,是因為對于一些問題了解的不透徹。倘若大事小事全都了解,表面內在洞徹明徹,那么不管為人還是做事就自然有辦法!我之所以不能全都知道的原因,是因為不好問、不善問罷了。
同治二年二月一日
時刻講求慎獨
【原文】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同治九年五月
【譯文】
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即使活著的時候也不能忘記地獄的情形;坦坦蕩蕩,心胸闊達,即便身處逆境也要心情舒暢。
同治九年五月
上一篇:曾國藩文集《悼亡篇》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文集《交友處世篇》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