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鑒賞
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1]。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所慎:齋[3],戰,疾。子罕言利,與命與仁[4]。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5]。
其于鄉黨[6],恂恂似不能言者[7]。其于宗廟朝廷,辯辯言[8],唯謹爾[9]。朝,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10];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11]。入公門,鞠躬如也[12];趨進,翼如也[13]。君召使儐[14],色勃如也[15]。君命召,不俟駕行矣[16]。
魚餒[17],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18]。“三人行,必得我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使人歌,善,則使復之,然后和之。子不語:怪,力,亂,神。
【段意】 孔子致力于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倡立的教學原則。他的處世為人,一舉一動皆能以身作則。
注釋
[1]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七十二人外像顏濁鄒那樣曾請教過孔子的學生太多了。[2]毋意:不猜測。毋必:不武斷。毋固:不固執。毋我:不自是。[3]齋:祭祀前的齋戒。[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談利,除非以天命和仁道為前提。[5]則弗復也:就不重復了。[6]鄉黨:猶鄉里。[7]恂恂:溫和而恭敬的樣子。[8]辯辯:會說話的樣子。[9]唯謹耳:但是很謹慎的。[10]訚(yin)訚如:端莊嚴肅的樣子。[11]侃侃如:慷慨親切的樣子。[12]鞠躬如:低頭彎腰,恭敬的樣子。[13]翼如:垂手,恭謙的樣子。[14]儐:迎接賓客。[15]勃如:鄭重的樣子。[16]二句說:國君召見,來不及駕車就動身走。[17]餒:腐敗。[18]二句說,看到穿喪服的和瞎子,那怕是小孩,臉色必變為悲憫。
上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鑒賞
下一篇:《史記·陳涉世家第十八·陳勝者,陽城人也[1],字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