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佛塔
是出現在北魏時期的單體建筑,由于佛教在北魏的興盛,因而佛教建筑也隨之而興。佛塔本來導源于印度的“窣堵坡”,傳到中國后被稱為塔婆或浮圖。它的主要形式是一個墳起的半圓堆,用磚石造成,其下建有基壇,頂上建有平臺,全塔是由臺座、覆缽、寶匣和相輪四部分所構成的實心建筑物。傳入中國后,很快與中國多層木構建筑相結合,把塔身變為多層,內部供有佛像,將原來的窣堵坡縮小放在上部稱之為剎,于是佛塔不但具有宗教意義,而且在形式上更加中國化。北魏時期的佛塔,多可以從當時的“支提”或石窟的中心塔柱或四壁上的浮雕、壁畫上的塔婆形式窺其面目。
北魏佛塔
上一篇:書法楹聯·何紹基行書軸
下一篇:建筑技藝·佛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