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嬰·越石父
戰國軼事小說。舊題晏嬰撰。原載《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呂氏春秋·觀世篇》、《史記·管晏列傳·正義》、《新序·節士》、《太平御覽》四七五等皆引載(文字各有異)。作品敘寫:晏子前往晉國,到中牟地方,看見一個人,頭戴破帽,反穿皮衣,肩負柴草,在路旁休息。晏子認為他是君子,就派人去問他是干什么的,那人回答說是齊國的越石父,因困窘被賣到此處做奴仆,已經三年,今天遇到齊國的使者,就打算回國去。晏子問他能否被贖回,他說能。晏子便解下使車的左驂馬,贖回了他,并和他一道坐車回國。至家門,晏子不向他告辭,就進去了。越石父很氣憤,要求同晏子絕交。晏子派人對他說:“我把你贖了回來,為什么就跟我絕交?”他回答說: “士者屈 (受屈) 于不知己,而伸 (揚眉吐氣) 于知己; 所以,君子不以對人家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以人家對自己有功就屈服于人家。我三年為人奴仆,而無遇知己;如今你贖我,我以為你了解我,可你先前上車不給我讓座,現在進門又不給我打招呼,這跟那些把我當奴仆看待的人沒有什么不同。我還去做奴仆,請把我賣出吧!”晏子聽說后,客氣地接見他,并向他道歉,表示誠心改過。于是晏子設宴隆重接待他,把他尊為上賓。小說通過晏子贖越石父并與之同歸共事的描寫,贊揚了晏子知錯就改、尊重有志者的精神。晏子在出使途中,能解左驂贖回淪為奴仆的越石父,難能可貴;但他乘車而不讓座,入門而不辭別,反映了他 “以功而輕人之身”的傲慢作風。不過,當他認識這些錯誤后,能“誠革(改)之”,更為可貴。作者以嚴肅態度,在塑造理想人物時,能“不隱惡,不虛美”,這是符合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的。作品中越石父對于晏子的知己之感,寫得情真意切,有力地烘托了晏子的形象,使故事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先秦·呂不韋·趙襄子游于囿中》簡析
下一篇:《秦漢·袁康·越絕書》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