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使吾以儒起家,吾安能以臭腐為梁肉;使吾以賈起富,吾安能以質劑為詩書。
【譯注】
起家:創業。臭腐:古代常用來形容官位和名利。梁肉:泛指美食佳肴。梁,通“粱”。質劑:西周時期的買賣契約稱為“質劑”,這種契約寫在簡牘上,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份。質,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質、劑由官府制作,并由“質人”專門管理。
假如讓我以儒為業,我怎么能把做官入仕、求取功名當做美食佳肴來追求呢?假如讓我經商致富,我怎么能夠整天手里拿著買賣的契約,把它當作詩書典籍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呢?
明代歙縣孫文郁,早年學儒,還未及學完,就對學儒沒有興趣了,于是就跟隨家族出外經商,聚集資財積存貨物,父親叫他以商為業,孫文郁答應了,可還沒有將積貨售賣,孫文郁就又對經商失去了興趣。對別人的詢問,孫文郁茫然不知所歸地作如上感言。
輯自《太函集》卷50《明故禮部儒士孫長君墓志銘》。
【感悟】
大詩人李白有一句詩:“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人生在世幾十年,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如過眼云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對這些身外之物不要太執著,否則反而身受其累、深受其害。有一句諺語:“富人之心常如乞丐。”乞丐只想通過乞討填飽肚子,而許多富人卻貪得無厭,永遠是想盡辦法乞討財富,一生都在為富而憂、為貴而慮,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他有一天會變成窮人,這樣的人,即使他有無限多的錢財,精神上卻永遠貧困不堪。真正的富貴,是一種精神富貴、人格富貴,懂得財富既造福自己也造福別人,懂得應該幫助別人并以此為榮。
【故事鏈接】
清代伍秉鑒(又名伍敦元,商名伍浩官),繼承父業,從事對外貿易,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伍秉鑒在洋人眼中不僅是當時的世界首富,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洋人稱他“伍浩官”老爺。
一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作了一項生意,由于經營不善,欠下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債務。這個波士頓商人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債款,所以也一直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聽說后,馬上叫人把借據拿了出來,對這個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是運氣不好。”說著他就把借據撕掉了,然后他接著說:“現在債務一筆勾銷,你回國去吧。”
7.2萬銀元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相當于今天300萬元人民幣。而當時,一艘遠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攜帶的貨物總價也不過10萬銀元左右,而伍秉鑒當著波士頓商人的面把借據撕碎,宣布賬目結清,可見其富有和慷慨。
從此,“伍浩官”的名字開始享譽美國,他的事跡也被廣泛傳揚。當時美國有一艘商船下水時竟以“伍浩官”命名,一些和他有過生意來往的美國人在自己的官邸掛著他的肖像。
【延伸閱讀】
自古徽商有儒商之稱。儒商,即“儒”與“商”的結合體,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
從儒家的典籍來看,儒者的志向不在于追求世間的功名富貴,而在于行君子之道。據《禮記》記載,魯哀公曾經向孔子詢問儒者的行為準則是什么,孔子簡要地說了儒者的一些處世之道:
“儒者平時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以忠信為寶貝;不求擁有土地,而把樹德立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斂財貨,而把掌握淵博的知識作為富有。不是正義的事儒者就不會做,儒者與人交往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會見利忘義。面對眾人的威脅和武力的恐嚇,至死也不會改變操守。”
“儒者以忠、信、禮、義作為行為規范,以仁義為處世準則。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會改變操守。”
“儒者從政,會竭盡全力盡己所能,但是不會巴結諂媚。”
“儒者寬容厚道,學問廣博又勤學不止,品行篤實仍不斷提高自己。不得志時不會放縱自己,仕途通達時也遵行正道。奉行以和為貴的禮儀,并以忠信寬厚為美德。仰慕眾賢而又能夠與眾人和睦相處。”
“儒者聽到有益的話就告訴別人,讓別人也有益;有好處,互相謙讓;有危難,也不逃避。”
“儒者有種種美德,卻從不自居自滿,始終恭敬謙讓、孜孜以求。”
“儒者不因貧賤而喪失志向,不因富貴而失掉節操,不因困辱、打擊和刁難而背棄道德。”
魯哀公聽了孔子講的這番話,表示自己受益良多,并說:“我這一生,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上一篇:《榮華非可僥得,無逐于倘來》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阿睹物倘來耳,豈以人巧致之!君即多取,寧保常哉!》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