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丈夫當觀時變,察低昂,立致富厚耳,安能久為此瑣瑣乎!
【譯注】
時變:時世的變化,亦指時世變化的規律。低昂:形容世事盛衰、起伏。立:立志。致:達到。富厚:物質財富雄厚。瑣瑣:形容事情細小、不重要。
大丈夫應當觀察時代的變化,把握住世事盛衰起伏的規律,立志通過做一番大事來積聚豐厚的物質財富,怎么能夠長期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耗費時日呢!
明江終慕,年輕時曾隨兄長在錢塘開店鋪售雜物,利潤微薄。他認為:“丈夫當觀時變,察低昂,立致富貴耳。”于是,他毅然告別兄長,“北游青、齊、梁、宋間,逐什一之利。久之,復還錢塘時已挾重貲,為大賈”。
輯自歙縣《溪南江氏族譜·處士終慕江翁行狀》。
【感悟】
善于把握市場行情,也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秘訣。這就如同我們走路一樣,既要踏踏實實走路,也要多抬頭看路,只有多抬頭看路,才能把握方向,少走冤枉路。其實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樣,既要能干肯干,也要講究實效、認準方向,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有的人也許很務實,但常常將一件事干了一大半后,才發現思路不對或方法不對,這樣就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因此,凡事既要埋頭苦干,也要抬頭看路。多抬頭看看前方的路,事先要多做總結和規劃,找出規律,才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否則的話,付出的再多,也不能保證就能收獲越多,說不定還可能會前功盡棄、一無所獲,甚至南轅北轍,誤入歧途。
【故事鏈接】
清朝時,一位父親帶著兒子,渡長江、跨黃河、穿陜甘,把貨物賣到新疆、西藏。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時,風塵仆仆、辛苦不堪的兒子不由得開始抱怨起來:“這沙漠實在太遼闊了!要是狹小點就好了。”父親抽了一口旱煙,再悠悠地吐出煙圈:“不,孩子,這沙漠還不夠寬!要是再廣闊一些就好了。”兒子聽了一臉的疑惑。
“如果這沙漠再寬廣一倍,那么,來這里經商的人十成中至多只剩下一成。這樣,我們的利潤就能翻上幾番。”沙漠的風,干燥而凜冽,刮在臉上像刀子割一般疼。但是,經過父親的點撥,兒子已經感覺不到疼痛了,他的心瞬間亮堂了起來。在灰蒙蒙的蒼天之下,兒子像標槍一樣挺直了腰,目光也無比堅定起來。40多年以后,這個兒子的名字傳遍了天下,他就是胡雪巖!
【延伸閱讀】
范蠡,人稱“陶朱公”,春秋時期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非凡的經商才能。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他主要經濟思想之一是“極而復反”的規律,即“論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意思是說,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而價格漲落有極限,即貴到極點后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后就會上漲,表現出“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但是,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人們就不愿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因此,范蠡提出一套“積貯之理”,就是說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的“積貯之理”包括兩方面:一、“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盡量買進存貯起來,等到漲價之后,就盡量賣出;二、“貴出如糞土”,即應該拋出的時候就要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盡量拋出。
那么價格漲落的原因在哪里呢?范蠡生活在農業經濟時代,農產品是市場上最大最主要的商品。農業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氣候不同,產量也就不同,對市場價格有極大影響。所以滿足農業需要、為農業服務,就成為他經商的主要方向。范蠡根據季節規律,提早儲備物資,即所謂“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就是說,像作戰之前要做好準備一樣,根據季節的需要(時用)就可以預知市場所需要的商品(知物)。季節和氣候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規律提早準備好市場所需要的商品。在古代,人們往往依據氣候變化的規律性預知農業的豐歉,有一條農業諺語說:“6歲穰,6歲旱,12年1大饑。”就是說,每6年有一個風調雨順的上好年景,也有1個旱年,每12年有個大旱年,也有1個水年。范蠡對此深信不疑,于是他根據農業豐歉的規律,在豐收之年大膽地收進糧食,因為他認為不可能年年豐收,所以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同樣,在大旱年物價上漲時,他就盡量拋售,因為無須擔心以后沒有進貨的機會。就這樣,他不但自己發家致富,也為平抑市場物價、避免豐收年谷賤傷農與饑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范蠡不僅是一代商業奇才,而且“為富能仁”,他仗義疏財,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據史書記載,在他從商的19年中,他善于聚財,樂于散財,又肯幫助別人發財,他曾經“三擲千金”,即3次散盡家財,又3次重新發家。這個奇跡,就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也算得上是難得一見。古人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但范蠡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上一篇:《辨菽麥耶?》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吾欲吾兒為清吏,吾獨不為清吏父乎?》原文翻譯|感想